| 无障碍浏览 | 打开适老化模式
x
索引号 01526393-8-/2021-0630001 发布机构 昌宁县发改局
公开目录 六稳、六保工作 发布日期 2021-06-30
文号 浏览量
主题词
昌宁县发展和改革局关于转发保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重要农产品保供稳价工作存在的困难问题及对策建议6.22

近年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切实做好农产品保供稳价工作的各项部署要求,全市农产品供应保障和价格水平总体平稳。

一、农产品保供稳价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强重要农产品价格监测

一是加强“菜篮子”商品及重要农产品价格监测工作。密切关注与居民生活相关的稻谷、玉米、生猪、白条猪及肉禽蛋、粮、油等商品价格,积极开展重要农产品价格监测,严格按照规定的规格等级、计量单位等要求进行采价,按时上报价格监测数据,并做好价格监测月度、季度分析工作。

二是积极开展春耕期间农资产品零售价格监测工作。为做好我市春耕期间农资产品价格监测预警分析工作,在实地调研了解的基础上,把隆阳区、昌宁县列为价格监测采价县区,自3月5日至5月25日,对尿素、碳酸氢铵、三元复合肥、辛硫磷、丙森锌、乙草胺、地膜等三大类共17个品种开展价格监测,通过监测,农资产品货源充足,市场价格基本稳定。

(二)原粮收购价格监测分析

全市1个国家级、3个省级和29个市级粮油价格监测点监测数据分析显示:截至2020年12月,全市原粮粳稻收购平均价为2840元/吨,环比持平,同比上涨0.71%;截至2021年1月,全市原粮中晚籼稻收购平均价为2820元/吨,环比持平,同比上涨1.44%;截至2021年2月,全市原粮玉米收购平均价为3170元/吨,环比上涨4.28%,同比上涨32.08%;截至2021年5月,全市原粮油菜籽收购平均价为6000元/吨,同比上涨15.38%。

一是由于生猪、猪肉价格在高位运行,生猪养殖户积极性高涨,导致饲料用粮玉米需求量大幅增加,加之农户对玉米价格预期较高,出现惜售玉米的情况,基层购销清淡,贸易商收购量和出货量都维持低位,市场有效供应不足,导致玉米价格上涨较为明显。二是由于油菜籽减产,全市油菜籽收获数量有限,加之收购需求大,导致油菜籽价格出现上涨情况。

(三)扎实开展农产品成本调查

2020年,我市农本调查范围涉及隆阳区、昌宁县和腾冲市3个县(市、区),调查品种有粳稻、中籼稻、玉米、油菜籽、烤烟、红大烤烟、晾晒烟、桑蚕茧、甘蔗、核桃、晒青毛茶、陆地马铃薯等共12个,覆盖调查户103户,分布于全市25个乡镇。

1.稻谷

一是种植成本情况:2020年每亩总成本1637.74元,比2019年下跌9.37%;每亩物质费用585.72元,比2019年下跌2.45%;每亩人工成本801.24元,比2019年下跌2%;每亩土地成本250.78元,比2019年下跌17.39%。中籼稻:2020年每亩总成本1441.86元,比2019年下跌3.7%;每亩物质费用603.32元,比2019年下跌1.15%;每亩人工成本623.73元,比2019年下跌8.46%;每亩土地成本214.81元,比2019年上涨4.5%。

二是产量及产值情况:由于前期少雨,加之病虫害严重,粮食作物平均产量、产值变化较大。粳稻:2020年亩产量555.45公斤,比2019年632.35公斤下跌12.16%;亩产值1745.8元,比2019年2096.06元下跌16.71%。中籼稻:2020年亩产量606.67公斤,比2019年596.67公斤增产1.67%;亩产值1791.64元,比2019年1746.89元上涨2.56%。

三是每50公斤稻谷平均售价、收益情况:粳稻:2020年每50公斤平均售价148.12元,比2019年154.95元下跌4.4%;每亩收益108.06元,比2019年288.96元下跌62.62%。中籼稻:2020年每50公斤平均售价144.50元,比2019年143.22元上涨0.89%;每亩收益349.78元,比2019年249.3元上涨40.3%。

2.玉米

一是种植成本情况:2020年每亩总成本1235.12元,比2019年上涨20.16%;每亩物质费用532.70元,比2019年上涨13.69%;每亩人工成本518.37元,比2019年下跌7.31%;每亩土地成本184.05元,比2019年下跌0.96%。

二是产量及产值情况:2020年亩产量460.18公斤,比2019年425.78公斤上涨8.08%;亩产值1264.56元,比2019年994.69元上涨27.14%。

三是每50公斤玉米平均售价、收益情况:2020年每50公斤平均售价135.52元,比2019年114.92元上涨17.92%;每亩收益29.44元,比2019年—218.98元上涨113.40%。

3.油菜籽

一是种植成本情况:2020年每亩总成本1315.16元,比2019年下跌4.12%;每亩物质费用177.30元,比2019年下跌1.00%;每亩人工成本915.64元,比2019年下跌7.06%;每亩土地成本220.22元,比2019年上涨7.1%。

二是产量及产值情况:2020年亩产量195.56公斤,比2019年188.33公斤上涨3.83%;亩产值906.21元,比2019年891.33元上涨1.67%。

三是每50公斤玉米平均售价、收益情况:2020年每50公斤平均售价231.7元,比2019年236.64元下跌2.09%;每亩收益-408.95元,比2019年480.4元上涨14.87%。

2020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工业企业开工不足、特别是旅游、餐饮服务等产业全年影响较大,用工减少,市场用工价格下降,导致整体市场工价下降。粮食作物等传统种植的家庭用工折价和雇工工价减少,总成本比2019年下降明显。

(四)稻谷收购情况

根据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农业农村厅、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云南省分行公布2020年中晚籼稻(三等)、粳稻(三等)最低收购价格每50公斤分别为127元、为130元,但全市5户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在实际收购价格远远高于省级公布的最低收购价格,全市5户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累计收购稻谷2.05万吨(收购数量较去年下降了17.6%),其中中晚籼稻1.3万吨,粳稻0.75万吨,收购平均价格为:中晚籼稻3元/公斤,较最低收购保护价高0.46元/公斤,粳稻每千克3.06元/公斤,较最低收购保护价高0.46元/公斤。

二、存在的困难问题

(一)价格调控手段措施有限。针对农产品价格出现上涨和下跌情况时,价格调控手段不多,措施有限,效果不明显。

(二)稻谷缺口呈扩大趋势。农村劳动力短缺,粮食种植业对比效益不高,农民种粮积极性普遍不高,粮食自给率逐年下降,粮食向外依存度越来越高。

(三)政策性粮食收储压力明显。近年来,我市粮食供给小于本年粮食需求,处于紧平衡状况。粮食产销缺口逐年增加,小麦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处于调减的“当口”,口粮自给率逐年降低(稻谷从2019年的76.90%降至2020年75.15%,小麦从2019年的48.16 %降至2020年47.99 %),对外依存度逐年加大,完成政策性粮食收储、轮换、确保宏观调控和救灾救济任务的压力加大。

(四)粮食收购方式单一,产能不足。一是订单收购、上门收购比例小,引导农民种植优质稻工作滞后,全市优质稻品种多乱杂,仅有隆阳区、龙陵县开展了优质稻订单收购。二是设施设备老化,运输、整理、烘干、晾晒、储存等产后服务能力不足,造成从田间到仓库“差一公里”。全市五户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目前还没有烘干设备,种粮大户和合作社也普遍缺乏,受仓储设施和投入制约,在降低农民售粮劳动强度方面还有待改进。三是农户受劳动力、成本、整晒条件等因素制约,更愿意在田间地头售卖毛粮,而国有粮食企业一方面粮食收购质量要求较高,一方面服务能力、条件还不能完全适应新需求。

三、对策建议

(一)认真贯彻粮食党政领导和行政首长双重负责制。对主要的粮食作物要确保耕地红线的落实,从种植总量上保证粮食产量,抓好宜农规划地区的粮食种植。从粮食种植的种子开始抓起,将农用物资供应和质量、农业科技投入、高效农田资金运行的实际效益等方面发挥政府作用,保证农业的基础地位稳定,确保粮食安全掌握在自己手里。

(二)提高稻谷最低收购保护价。粮食收购价格的高低、粮食面积的种植数量,粮食种植中的抗风险能力是确保粮食安全的几个重要因素,收购价格的提高能有效能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同时减轻政策性用粮收购压力。

(三)加强农产品价格监测工作。密切关注重要农产品价格变动情况,及时发现苗头性、潜在性的问题,提前预判,及早反应。

(四)继续保障低收入群体生活。根据物价走势,认真落实价格临时补贴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市发展改革委价格调控监测科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