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浏览 | 打开适老化模式
x
索引号 11533025015263970T-/2022-0207001 发布机构 昌宁县民宗局
公开目录 其他 发布日期 2022-02-07
文号 浏览量
主题词
珠街:奋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珠街:奋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珠街彝族乡立足乡情实际,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彝乡各族儿女汇成民族团结的滚滚洪流,凝聚跨越发展的磅礴力量,不断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在这块热土上,绘就一幅“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的壮美画卷,奏响一曲“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最美和声。

抓自身建设,站稳民族团结立场。深入贯彻中央及省市县委的各项民族政策,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永恒主题和终身课题,把“四个意识”“四个自信”“两个维护”作为根本原则和首要准则,确保民族政策部署落实到位。教育引导全乡各族干部群众正确认识民族与国家的关系、民族与民族的关系;不断增强干部群众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自觉性。不断提升政府服务职能,夯实民族团结基石,以优化办事流程,简化办事环节,明确办理时限,公开权责运行流程,加强为民服务中心建设为抓手有效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加大对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以及群众最关心、社会最敏感、反映最强烈的热点问题的公开力度,不断推进阳光型政府建设。深入开展平安建设、法治彝乡、诚信守法企业等法治建设,创新社会治理,加大依法行政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为全乡民族团结进行事业发展创造了良好、高效的法治环境。

抓思想教育,凝聚民族团结共识。重点在提高少数民族素质方面着力,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各方面思想教育工作。一是强化政策宣传。组建“土味”宣讲团进寨入户,用“土”的腔调和身边“土”的故事讲形势、说政策,生动形象地将党的好声音、好政策传至千家万户。二是抓实法治教育。注重把法治宣传教育摆在重要位置,近年来开展民族地区法治宣传400多场次,积极组织开展少数民族地区法制宣传,打造了平安、法治、和谐的彝乡。三是坚决破除陋习。深入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将少数民族与时代不相符的风俗习惯和生活观念纳入专项治理,引导群众树立勤俭节约意识,反对铺张浪费和红白喜事大操大办;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通过开展支部主题党日和挂包干部帮扶,帮助群众改变落后生活习惯。四是提高教学水平。坚持“以文化为引领,以教研促质量,以管理谋发展”的办学方略,以“自信、传承、超越”为办学理念,努力凸显“文化建设民族化,学校管理规范化”的办学特色,创新工作模式。不断提高办学条件,加大教学硬件设施投入,缩短各完小教学差距。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多年来,学生成绩突破地理区位和经济发展限制在全市名列前茅。

抓文化建设,巩固民族团结基础。始终秉承“保护、传承、挖掘、整理、弘扬”的理念,充分营造彰显浓郁地方民族文化氛围,全力打好“民族”牌,以此作为对外推介的“第一名片”。一是保护民族文化。珠街是全县乃至全市彝族聚居更为集中,彝族文化保存更为完整的民族乡。境内一直保留有完整的语言、服饰、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习俗,经过人们世代相传,到现在依然没有过时,“珠街彝族唢呐乐”入选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目录,珠街唢呐队5名成员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多次在省市大赛获奖。这些没有文字的历史画卷,不断激励后辈积极向善向上,更向世人传递着珠街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二是传承民族文化。将学校作为重要阵地,依托非物质文化传承项目和乡村少年宫建设项目,建成非物传承室,通过10余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引进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态打歌”“彝族歌谣传唱”“彝语学习”“纺线织布”“彝、苗刺绣”“芦笙”等作为重点传承项目,分步推进实施,还聚焦民族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传承,将活动从课堂延伸到课外,组织的“民族故事会——让孩子们讲起来;民族民俗知识竞赛——让孩子们学起来;民族打歌活动——让孩子们跳起来;民族服饰设计制作——让孩子们动起来;民族语言学习——让孩子们说起来;民族音乐传承——让学生唱起来。”2019年,学校被评为“保山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先进学校”。三是推动文化发展。将文化基础设施作为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载体,多渠道争取项目、投入资金打造标志建筑、亮点工程,建成乡情展室,收藏民间珍贵藏品80余件。以打造富涵浓郁民族风味的特色小城镇为理念,以建设民族文化休闲旅游型小镇为目标,集镇建筑融入传统文化元素。通过打造精品文化节目,不断深化民族文化底蕴,以庆祝重大节庆为契机,各类民族特色节目轮番上演,民族小镇韵味浓郁。完成昌宁县首部反映脱贫攻坚、基层党建、民族文化题材的影视剧《腊罗巴的春天》拍摄和首映,对外展示了珠街少数民族生活习俗、民族奋进风貌。

抓脱贫攻坚,补齐民族团结短板。始终牢记“不让一个民族掉队”,持之以恒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转眼间,从前贫穷落后不宜居的彝族山寨,如今道路宽了、路灯亮了、房子大了、村子美了、群众乐了,实现现行标准下1799户7076人农村贫困人口全面脱贫,10个村(社区)全部脱贫。这一切的巨变都离不开各族群众团结一致的精神和脱贫致富的美好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