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533025015263970T-/2022-0930001 | 发布机构 | 昌宁县民宗局 |
公开目录 | 自评报告 | 发布日期 | 2022-09-30 |
文号 | 浏览量 |
昌宁县民族宗教事务局2019年至2021年
“十百千万”工程总结自评报告
一、基本情况
2019-2021年,实施“十百千万”工程项目19个,其中实施示范乡项目2个,示范村项目17个。共投入资金2904.91万元。其中中央“十百千万”工程专项资金投入2300万元,整合资金投入604.91万元。第三轮“十百千万”工程涉及全县民族地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发展等内容。截至目前,第三轮“十百千万”工程19个项目已全部完工,并投入使用。
二、主要做法
围绕项目资金要求,项目安排精准。县民宗局成立由单位主要领导负责的工作班子,对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项目资金使用管理办法有关要求,结合各乡镇项目申报情况,围绕组织建设、文化传承、产业发展和民生事业,结合基层治理,推动建立健全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运行机制、普惠制利益联结机制和基层服务多元供给机制,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实施各类民生项目,保障各族群众脱贫致富。
以督促检查为抓手,推动项目建设进度。以定期或不定期的方式,深入项目乡镇开展项目跟踪、督导,实地了解掌握项目的开展情况。进一步督促各责任单位压实建设责任,加快建设进度,严格时间节点,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倒排工期、加快推进,确保项目早日建成。
围绕资金项目监督,及时跟进监管。严格按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要求管理好资金,做好项目管理工作,确保项目施工安全、质量和资金安全。在开展项目管理时,坚决落实资金项目公开、公平、接受社会监督,除通过县级广播、政府门户网站、报刊等公开外,更充分发挥政府公开信息栏宣传作用,保证项目实施的公正、透明。
三、成效、亮点及经验
(一)综合实力显著提升,民族地区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2019-2021年,昌宁县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和项目整合力度,在民族地区集中力量实施了一批基础设施、特色产业和社会事业发展等项目,补齐少数民族群众脱贫攻坚“短板”和群众收入持续稳定得到保障,有力地助推了我县脱贫攻坚工作,加快了民族群众奔小康的步伐,民族地区呈现出整体实力提升的良好发展态势。2021年末,珠街、耈街、湾甸3个民族乡共完成农村经济总收入35600万元、53700万元、55300万元,比2020年的32363万元、50660万元、51454万元增10%、6%、7.5%;2021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2000、12885元、19470元,比2020年的11324元、12097元、16383元增5.9%、6.5%、18.8%。
(二)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发展条件有效改善
2019年至2021年,全县累计投入民族地区固定资产投资达2904.91万元,有效改善了民族地区农村的交通、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条件。围绕民族地区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民族教育、文化、体育、科技、环保等社会事业发展,积极向上编报争取项目资金支持,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2019年至2021年,累计实施民族发展项目19个,完成投资2904.91万元,其中民族专项资金2300万元。随着各级党委政府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昌宁县民族地区水、电、路,通信、教育、卫生、文化等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一是通过实施通达、通畅工程,交通状况有了明显改善。2021年末,全县民族地区所有行政村已全部实现硬化,并建设完善了生命防护工程。二是水利建设上通过实施水源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河道治理、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农村饮水安全水利等民生工程建设为重点,全县民族地区累计建成水厂2座、人畜饮水工程682.51千米、出险加固264件、塘坝3个、农田灌溉75千米。解决26.8万人、12.6万大牲畜的饮水安全及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7.89平方公里,有效灌溉面积达40万亩,水利化程度达50%。这其中近一半以上设施在民族地区,有效改善了民族地区水利条件。三是全县已全面消除无电村,农村电力设施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实现了通信网络全覆盖。2021年,少数民族聚聚的17个建制村中,100%实现通自来水、通公路、通电话、通电,民族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
(三)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增强增收致富后劲
围绕世界一流“绿色品牌”打造,支持绿色、生态和有机品牌建设,发展特色种植业和养殖业。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林业产业,着力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森林旅游等林下经济。2019-2021年,全县发展特色产业2600亩,其中花椒1500亩、魔芋200亩、坚果200亩、冬芒500亩、红花200亩。项目的实施,提升了脱贫质量,促进了群众增收致富。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管理不到位。一是公共设施配套不齐全,大多数建设点只注重农民住房及道路建设等主体工程建设,而对供水、排污、卫生、绿化、美化、亮化、垃圾和污水处理等附属设施重视不够,没有做到同步配套建设。二是公共设施缺乏管护,没有安排专人管理,设施的有效使用率以及使用寿命大大降低。三是“重建设、轻管理”。群众对环境卫生的保护意识差,项目建设一结束又回到以前的生活习惯,门前“三包”责任无人执行,生活垃圾、污水乱排乱倒,脏、乱、差现象反弹。
产业链薄弱。一是产业较为单一,仍以传统种植业为主,其他产业基础薄弱。即使仅看传统种植业,很多地方在经营模式上也表现出耕作方法陈旧、种植技术落后、机械化程度较低等问题。二是产业连接两头不紧密,农产品精深加工不足,副产物综合利用程度较低,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较低。
四、意见建议
制定切实可行的项目管理措施。项目实施单位必须重视项目后续管理工作,制定确实可行的项目管理办法。要本着“谁建设、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注重发挥专业管理和群众管护两方面的积极性。村组要高度重视和加强项目建设后的管护工作,并结合实际,制定规范科学的管理制度,项目区内所有干部群众,均负有管护责任和义务,真正做到项目工程建好一个,管好一个,用好一个,确保能长期使用,以发挥其长远效益。
多元化发展产业补齐产业链短板。培育主体,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核桃、花椒、魔芋、冬桃等产业,培育产业发展主体,促进产业“多元化”发展。强化技术,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农产品加工技术升级和设备更新。开发花椒、魔芋等产业的制粉、功能性成分提取、药食同源等精深加工产品;开展核桃、冬芒、坚果等经济作物加工产品的综合利用,促进产业提质增效,壮大村集体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