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浏览 | 打开适老化模式
x
索引号 01526384-X-/2022-0725001 发布机构 昌宁县乡村振兴局
公开目录 其他 发布日期 2022-07-25
文号 浏览量
主题词
善用“三个工作法”激活乡村源动力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也是昌宁县推进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关键法宝。目前我县在产业发展、乡村治理和乡村建设中还存在诸多短板弱项,要走出一条“有亮点、出特色、见成效”的乡村振兴路子,需要善用活用“三个工作法”,自上而下勾勒蓝图、压实责任,自下而上巩固成果、凸显成效。

“一线工作法”激发人才活力

乡村振兴,群众是主体,人才是关键。要紧盯“人”这一关键主体,打通内培、外引两条通道,用好“五组一联”经验模式,依靠“驻村工作队、致富带头人和本地群众”三支队伍,聚众力、汇众智、集众能,充分依靠广大群众,铺开乡村振兴画卷。以“土秀才”带动产业振兴。产业振兴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处于基础位置,一头连着农民群众的“钱袋子”,一头连着乡村振兴的潜力后劲。昌宁是山区农业县,只有启动产业振兴引擎,才能驶向乡村振兴快车道。要组建好产业振兴组,吸纳有产业发展基础和创业就业技能的农村实用人才、致富带头人、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土专家”“田秀才”,通过“手把手”现场实操、指导教学,让群众掌握技术要领,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让“一支部一品”“一村一品”壮大产业规模,培养一批“土字号”“乡字号”特色品牌。以“好标兵”促进生态宜居。干净整洁、和谐宜居不仅是美丽乡村的“面子”,更是群众文明意识提升、幸福指数提高的“里子”。环境卫生整治并非一日之功,需要持之以恒的行动和行之有效的措施,更需要广大群众的全面参与。要由生态保护意识强、爱护环境卫生、人居环境整洁、家庭卫生习惯好的党员及群众、保洁员、护林员等组成环境整治组,定期组织爱国卫生运动、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等活动,采取义务出工、分片包保等方式动员全体群众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同时,每月应定期对环境卫生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示范户和后进户进行通报。以“德先生”倡导文明新风。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是最基本、最持久的力量。要从根本上解决思想问题、引领良好风尚,就要发挥好文化“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要将本地具有一定威信、组织能力较强、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党员、退休干部、乡贤、非遗文化传承人等整合,组成文明新风组,通过组织开展“习语进万家”“村晚”“除陋习、树新风”等主题实践活动,引导群众破除封建迷信,推进移风易俗。传承弘扬优秀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以“和事佬”调出和谐平安。社会和谐安定关系着群众的安居乐业,也关系着社会的和谐稳定,要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就要推进村民自治。要组建好综合治理组,用好敢于坚持原则、正直公道,知法懂法的党员群众、退伍军人、义警等,每月在各村民小组开展不少于1次民事纠纷排查、不少于2次义务巡逻,提供不少于1次法律咨询或普法宣传教育,及时将排查、巡逻等情况上报村(社区)党组织,并适时协助村民调解委员会做好说服教育及调解工作。以“领头雁”带动共同致富。“领头雁”对群众共同致富有较大的带动意义,要团结好热心公益事业、有一定帮扶能力、群众基础好、乐于奉献的党员、群众、创业者等组成致富帮带组,针对留守儿童及妇女、老年人、残疾人、脱贫人口等特殊群体,每季度组织开展1次“帮做思想工作、帮解实际难题、帮促脱贫致富”的“三帮关爱活动”,重点解决上学、就业、看病、养老等问题。对脱贫“懒汉”开展“算、比、思”教育活动,算清楚各级政府给自己补助多少,算清楚自己荒废的时间;比过去和现在的生活,比自己与邻居的变化;思考产业发展路子,思考发家致富办法,进一步破除“等、靠、要、怨”的思想观念,激发主动发展的内生动力。

“项目工作法”增强发展动力

乡村振兴工作点多、面广、线长,要避免折腾、避免浪费、避免走弯路,就要紧扣主线,运用好“项目工作法”,在规划布局和发展理念上发力,真正做到政策措施“清单化”、发展模式“项目化”、工作目标“责任化”。政策措施“清单化”。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七大战略之一,是我国自2018年至2050年长达33年推进乡村振兴的顶层设计。自2017年在党的十九大提出后,国家出台了系列政策体系,为各级乡村振兴工作提供遵循和指导。县乡作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一线战场,在五年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过渡期内,政策执行不能“上下一般粗”,要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20字总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路线图”,明确时间节点、工作任务和预期目标,制定完善切实可行的政策依据,确保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全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发展模式“项目化”。乡村振兴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要坚持规划先行,谋定而后动。乡村规划应立足于本地资源优势,着眼长远发展,根据基础条件,实事求是提出目标任务和发展路径。要开展好“干部规划家乡行动”和实用类村庄规划编制,坚持有本源、有主题、有特色的原则,不盲目照抄照搬成功样式,深入挖掘自然、人文等潜力,找准结合点、契合点。要突出优势、找准定位,结合本源形成一张简介明了的名片,让人一目了然、过目不忘。要因地制宜把优势和特色拉长做大,持续激活乡村情结、乡村魅力、乡村体验,发挥乡村特色,促进“一村一品”,磁吸城市人流,深挖乡村消费潜力。在打造特色中,不能忽视和摒弃“土味”,而要将其打造成韵味、乡愁味的结合体。工作目标“责任化”。“为政之要,贵在落实;落实之要,贵在执行。”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坚持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让乡村振兴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把乡村振兴作为“一把手工程”,把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避免出现“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同时应发挥责任考核这一“指挥棒”的作用,紧扣“五大振兴”要求构建新的考核体系,用好季度督导和年终考核,加大群众评价分量,并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引导和督促各乡镇、各部门将功夫下在平时,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作为标尺,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形成党政干部合力推进乡村振兴的硬约束。

“典型引路法”深挖乡村潜力

乡村振兴绝非一日之功,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先易后难、梯次推进。要运用好典型引路法,因地制宜、先行先试,点上示范、线上开发、面上推进,以点带面实现全面振兴。打造一批特色农业样板。围绕高质量建设“滇西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区”的定位,持续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聚力打造“绿色食品牌”,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休闲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深入推进“现代农业提质”工程。打造立体产业样板。在海拔高差较大、立体气候明显的乡镇,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构建“山顶奇货可居、山腰牛羊遍地、山底瓜果飘香”的产业格局,充分发挥土地效益。比如珠街乡、耈街乡在巩固核桃、烤烟传统支柱产业地位时,在高寒地区引进魔芋、青花椒种植,地热河谷区种植百香果、火龙果等水果,小春轮作时根据水源条件分别发展红花和贡菜种植。打造多元产业样板。在气候条件优越、土壤肥沃、区位条件佳、发展基础好的乡镇,在生猪、肉牛、蔬菜、茶叶、核桃、中药材6大高原特色农业基础上,鼓励各乡镇不断引进市场好、潜力大、收益高的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漭水镇试种“四季椿”“金银花”,田园、更戛等试种“羊肚菌”成功后,有力支撑群众收入。打造现代产业样板。探索发展田园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订制农业等特色农业,充分发挥绿色有机生态资源优势,由增产转向提质。目前柯街镇玉地里油桃、五彩小番茄引领县内外采摘热,卡斯邑林社区火龙果认领走出订单农业稳健的一步,同时今年依托东西部协作项目,投入550万元建设的湾甸乡上甸社区农业示范基地建设项目,也将成为智慧农业样板。建成一批生态宜居村庄。把生态振兴作为重要支撑,推进农村绿色发展,打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家园。建设环境整洁的村庄。坚持打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攻坚战,深入推进家园“五净五洁”,巩固“8345”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果,持续深化“厕所革命”,强化“环境示范户”评选,让保持环境整洁形成群众自觉。建设生态美丽的村庄。坚持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路子,既绿山乡又富民,实现生态、经济双效益。大力推行菜园、果园、花园“三园”建设,盘活闲置土地资源,带动全县村庄绿化、美化、香化、彩化。建设底蕴深厚的村庄。昌宁县有着灿烂的青铜文化、多彩的民族文化、和谐的生态文化、厚重的茶乡文化、秀美的田园文化,还有众多特色各异的传统村落。要深挖文化底蕴,促进自然环境、传统村落、人文景观、民俗文化等有机融合,打造独具特色的乡村。推行一批有效治理经验。推行农村综合治理有效经验。推行耈街乡挖沙村花小钱办大事,通过“抓治理、抓环境、抓民风、抓创建”,在环境卫生整治、庭院美化绿化、文明乡风养成和美丽村庄建设上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农村综合治理的路子。通过由点及面、土里土气的创建思路,建成一个有知名度的乡村振兴示范点,这种模式值得全县各乡镇学习。推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自治有效经验。田园镇德馨安置区通过自治夯根基、法治强保障、德治做支撑、智治促发展的“四治融合”发展模式,建强组织体系,完善便民设施,打造产业联合体,形成了集生活、游乐、学习、增收于一体的生活区,实现安置区群众安居又乐业。推行党建+社会治理有效经验。更戛乡以党建为引领,以解决谁来抓和谁来做为切入点,整合社会治理资源,凝聚治理力量,构建党委领导、部门联动、公众参与的社会治理多元体系,构建组团式网格管理联建、矛盾纠纷联调、社会治安联防、突发事件联处、重点问题联治、重点人员联管、基层平安联创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切实增强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感。锻造一批能力过硬组织。锻造不等不靠、自主发展的“火车头。把建强基层党组织作为组织振兴的关键,加大村级党建典型的系统研究、精准培育、重点打造,从村级党组织统领发展、服务、治理三个维度,挖掘选树一批村级党组织不等不靠、自主发展的过硬标杆,让村级党组织肌体细胞更强健、更有战斗力,让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起来,带动发展。锻造创新发展、有效带动的党组织。要坚持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建在合作社上,不断探索两新组织参与乡村振兴的方式途径,构建党建联合体,通过党建引领,充分发挥两新组织在乡村振兴中帮扶引导、产业促进、资源带动等作用,促进当地产业做大做强,带动群众长期稳定增收。锻造扑下身子、发挥作用的“排头兵”。驻村工作队在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村情民意调查员、政策宣传员、群众代办员、矛盾纠纷调解员、脱贫致富帮扶员、党建指导员。要持续加强选派、教育和管理,分类树立先锋队和落后队,加强经验总结和推介,强化人才任用,确保这支队伍活力强、学历高、眼界广、电脑熟、思路活的优势能充分发挥,持续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