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152694092-13_A/2018-0312014 | 发布机构 | 昌宁县卫生健康局 |
公开目录 | 其他 | 发布日期 | 2018-03-12 |
文号 | 浏览量 |
一、医改工作深入推进。一是加强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巩固基层医疗机构运行机制。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00%使用国家基本药物和云南省补充药品目录规定药物,全县各医疗机构全部实施药品零差率销售(中医饮片除外)。二是全面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完善县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体系,完成“一市一策”服务价格调整。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和天和医院推行DRGs付费方式改革,缩短平均住院日和术前住院天数,有效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公立医院医疗费用涨幅为9.94%,人均住院费用3799.48元,较上年下降75.22元,减轻了患者医疗负担。三是积极探索建立医疗共同体,全面实施县乡一体化管理,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制、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有效解决群众看病难和看病贵问题。年内,累计转诊患者1045人,让患者享受到医改带来的红利。
二、服务能力大幅提高。一是县人民医院迁建项目进展顺利,天和医院建设加快推进,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项目通过验收并投入使用,县疾控中心业务综合楼改扩建中央预算投资项目启动实施,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不断购置增加紧缺医疗设备,加强信息化建设,医疗卫生基础逐渐打牢。二是引进6名卫生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公开招聘18名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和招录1名免费生,签约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12名。完成继续医学教育1213人的学分验证,合格率达99.9%。启动“师带徒”人才培养工作,结对师徒10对20人。全科医师转岗培训2人,参加助理全科医师培训11人。累计派出骨干医生到省内培训学习50人次,乡镇骨干医生到县级医院进修285人次。组织开展卫生岗位技能大练兵竞赛活动,卫生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三是县人民医院被列为首批全省20个提质达标县级医院之一。县人民医院眼科、县中医医院针推科省级重点专科和其它市级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扎实推进,县人民医院妇产科被确定为“省级补短板重点专科”列项建设。县人民医院心脏介入、白内障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术等10余项技术取得新突破,县中医医院的“子午流注开穴法”治疗常见颈肩腰腿疼痛等4项中医诊疗技术得到临床应用推广。上海青浦医院派医疗队2批10人帮扶县人民医院,县人民医院派出14骨干名医师到上海培训学习。开展各类义诊89场次,促进医疗卫生工作下移、医疗卫生资源下沉。建立以全科医生为主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组建签约团队129个,签约170810人,签约率达48%,其中,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持证残疾人签约率达100%。白内障复明工程完成393例,尿毒症累计救治62人。推进医养结合试点工作,县中医院和县中心养老院签订《医养结合协议》,为敬老院住养人员提供医疗服务。完成无偿献血采血量达2183U(单位),保障了临床用血需求和安全。四是狠抓医疗护理质量管理,开展医院感染管理、抗菌药物滥用专项整治行动。完善重大医疗事故报告系统,抓好医院院务公开,畅通患者投诉渠道。柯街中心卫生院成为“群众满意乡镇卫生院”,申报耉街中心卫生院和大田坝镇卫生院“群众满意乡镇卫生院”。以病人为中心,建立和谐医患关系,患者满意度得到提高。
三、计生工作全面落实。一是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全面实施两孩政策,促进人口均衡发展。落实家庭发展和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计生服务均等化各项措施,计生各项技术服务有效开展。年末,全县总人口353860人,出生人口3762人,比上年增加191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87‰,控制在6‰的年度计划指标以内。全县生育二孩1902人,共有138对双方均为城镇居民的夫妻办理了二孩生育服务登记,生育二孩116人。全县符合政策生育率达88.44%、两孩生育政策服务落实率达1.08%,无孕产妇死亡,婴儿死亡率6.78%。开展对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集中整治“两非”,严格控制违法生育。年内,全县违法生育435人,计生行政处罚案件270件。全县共申报享受各种计划生育奖励和扶助对象31896人917.236万元。二是做好计生避孕节育措施技术服务,施行计划生育手术3141例,开展优生健康教育3616人次,提供优生咨询指导,进行早孕随访1016人次、妊娠结局随访1030人次,完成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1830对夫妇,免费发放叶酸2507人份。三是加强流动人口管理,确保实现“同服务、同管理、同待遇”。全年,新登记流入人口114人,流出人口48人,流入人口在本地生育25人。全县流动人口总数达12106人。四是开展计生干部队伍培训4期254人次,利用多种形式开展计生宣传教育,发放宣传材料20000余份(册),营造了人口计生工作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完成2个乡镇、4个村委会、14个村(居)民小组、80户家庭生育状况抽样调查。五是建立健全计生协组织网络,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为核心,以“会员之家”为阵地。完成申报计生协项目6个,14个计生服务项目和计生家庭奖励与扶助等工作全面实施。
四、防艾能力大幅提升。一是深入推进第四轮防治艾滋病人民战争,启动阳光CCR关怀项目,实施艾滋病哨点建设工作,完成54个综合防治社区创建,提高抗病毒治疗服务能力,治疗率达87.5%,CD4<200病人服用复方新诺明率为100%。二是健全艾滋病监测网络,扩大检测范围,实现了“监测检测、行为干预、抗病毒治疗、母婴阻断、关怀救助”的无缝连接,对孕产妇、婚姻登记等12类人群102015人份血样进行了检测。三是加大对娱乐和服务场所经营活动的整治,加强外来人员管控,严厉打击非法采供血活动,加强吸毒人群清洁针具交换工作,发放针具220只。四是以开展推套防艾为抓手,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和涉外婚姻家庭的管理工作。宾馆和公共场所安全套摆放率100%,发放安全套36.8万只。对新增的涉外婚姻家庭逐一进行登记,做好血液采集及检测工作,涉外婚姻家庭人员检测率达88.6%。五是认真落实国家“四免一关怀”政策。累计救助感染者和病人215名,发放补助金92.66万元。申请省级第四轮综合防治、国家级社会组织、省级、市级项目各1个,完成2016年省级社会组织项目结题验收2个。六是充分利用项目支持,发挥社会组织作用,积极参与防艾工作。加强对“绿草地小组”、“兰雨工作室”、“益友群”等草根组织能力建设,进行同伴教育工作指导,全年共开展7期MSM人群的综合监测活动、4期感染者互助小组活动和2期同伴教育活动。七是开展“携手抗艾,重在预防”为主题等各种艾滋病防治宣传活动62场次,以健康讲座和发放宣传材料等形式,大力普及艾滋病的危害、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等知识。召开全县防艾行政人员培训2次200余人次,专业技术培训4期,城镇居民知晓率达96.6%,农民知晓率达93.25%,流动人口知晓率达96.6%,努力营造防治艾滋病工作的良好环境。
五、中医药事业快速发展。一是以“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为抓手,扎实推进各项中医药工作,圆满完成了各项创建工作任务。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通过省级验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专家对我县开展了国家级评审。二是中医药服务质量明显提高。建成了县、乡、村三级中医服务网络,全县150个医疗卫生机构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141个。除县中医医院外,县人民医院设置中药房及中医门诊、中医痔瘘、中医康复科,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成立中医妇儿科。乡镇卫生院设置了中医科、中药房,配备了中医诊疗设备,建成中医药综合服务区及中医馆,123个村卫生室完成标准化建设,乡村医疗机构均能开展针刺、艾灸、火罐、刮痧、推拿等适宜技术服务和中医诊断、治疗、康复等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乡镇卫生院中药饮片配备均达300种以上、91.86%的村卫生室中药饮片达100种以上、100%的村卫生室中成药达50种以上。启动完成了365名乡村医生能西会中培养工作,举办乡村医生中医适宜技术培训,123个村卫生室都配备1名以中医药服务为主的乡村医生或能中会西的乡村医生,中医药继续教育培训率达到100%,中医在养生保健方面的服务能力大幅提升。三是积极营造中医药氛围,制定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对中医的优惠政策,县中医医院住院费用的报销比例达85%。在乡镇卫生院,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在健康教育、慢性病管理、传染病防治和儿童保健等方面的应用,积极开展中医药参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组织开展中医药进乡村、进家庭文化科普宣传活动,广泛宣传中医药知识,发放中医药保健处方、中医药保健知识等3万余份,基本形成“爱中医,信中医,用中医”的良好氛围。
六、公共卫生服务扎实开展。一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稳步推进,服务质量明显提高。加强0—6岁儿童和孕产妇的规范管理,规范化电子居民健康档案350046人,建档率达99.72%。婚前医学检查率91.39%,新生儿疾病筛查3619人,筛查率94.44%,11种常规免疫疫苗接种率在95.76%。加强65岁以上老年人管理、慢性病患者管理及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36157人,健康体检率64.88%。管理高血压患者32905人,建档率100%,管理Ⅱ型糖尿病患者4916人,建档率100%,推进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试点工作有序开展,县人民医院精神科门诊,开展精神卫生咨询并参与精神障碍患者管理工作,康弘医院开展治疗精神障碍患者收治272人次。全县报告死亡病例2235例,报告及时率94.07%。报告法定传染病15种883例,发病率234.11/十万,死亡3例(艾滋病),死亡率为0.83/十万,无甲类传染病报告。完成学校结核病筛查工作,开展学校师生结核菌素试验工作,肺结核患者和疑似肺结核患者总体到位率达到93.34%。实现监督协管覆盖率达100%。二是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各项工作扎实开展。完成农村孕产妇补助1761人70.44万元。完成1000例乳腺癌和3000例宫颈癌筛查任务。加强麻风、人感染H7N9禽流感等传染病的监测防控工作,重点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麻风可疑者筛查人数51例,被省卫计委确认命名为云南省消除麻风病危害规划(2011-2020年)第一批省级达标县。疟疾等地方病防治工作有序开展。积极配合市级完成食品风险监测任务,食源性病例监测186例,无死亡病例。认真开展食品安全流行病学调查,定期发布监测信息。完成水质监测704份,完成碘盐检测300份,完成餐具消毒监测5个单位,315份样品。哨点医院病例监测上报186例。建立健全和完善预防控制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组织领导机制、预警机制、应急处置机制,强化应急值守,提应急救援能力,各级开展应急救援演练18次。三是以创建国家卫生县城为重点的爱国卫生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对县城外环境、机关单位、重点行业及场所进行病媒生物防制,建立灭鼠毒饵站800个,认真开展除“四害”工作,有效控制密度,创建省级病媒生物防制工作通过市级验收,田园镇30%卫生村创建工作启动开展。田园镇城市社区创卫工作实施网格化管理。全面组织开展健康知识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活动,完成县乡健康知识讲座68场次11769人,控烟宣传扎实有效。全面完成重大节日、重大活动和中高考等医疗卫生保障工作。
七、健康扶贫措施有力。一是按照“对象、立卡、签约、治疗、管理、健康促进、保障兜底、费用控制、任务考核、脱贫成效”10个精准要求,开展逐户、逐人、逐病调查核实,建立健康扶贫工作台账和数据库。目前,全县因病致贫、因病返贫1110户4522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率5.2%。二是确定县人民医院为大病专项救治定点医院,对9类15个病种实行大病专项救治246人。推行分级诊疗制度,12家乡镇卫生院与县级二级医疗卫生单位签订了双向转诊协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总诊疗量比例达到65%以上,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8.9%,就医秩序更加合理规范。有序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完成年初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总人口30%和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0%的目标任务。开展“三个一批”行动计划,实施“三个一”工程和对口帮扶,落实医疗保障倾斜政策,启动“先诊疗、后付费”医疗服务模式。三是发放《保山市健康扶贫服务证》,开通“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优先服务窗口、一站式结算窗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绿色转诊窗口”,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和65岁以上老年人开通绿色通道,住院治疗执行“先看病、后结算”制度,治疗优先选择基本药物,方便群众就医,减少患者医疗负担。四是加强村卫生室建设,加强村卫生室人员的配备,加快村卫生标准化建设,按照1:1000比例配备村医,观察床满足医疗救治需求。
八、队伍素质不断提升。一是积极推进“学习型”队伍建设,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原则,组织全卫生计生系统干部职职工学习《宪法》、《中国共产党章程》、党的十九大报告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等政治理论知识,医疗卫生计生行业相关业务知识,通过学习增强了意识、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增进了团结、提升了业务能力。二是在卫生计生系统中积极营造讲团结顾大局,营造良好工作氛围。引导卫生计生系统干部职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努力做到思想上同心、目标上同向、行动上同步、事业上同干。三是加强卫生计生系统干部的培养、培训、教育和管理。以能力建设为主线,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教育培训格局,增强队伍建设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卫生计生系统干部的履职能力,努力解决人才紧缺、结构不尽合理、医疗水平有待提高的“短板”的问题。四是组织《条例》、《准则》和廉洁自律相关规定学习,开展集体廉政提醒谈话、行政职权梳理、风险点排查。准确把握运用执纪监督“四种形态”,扎实开展纠正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不正之风等专项治理,抓宗旨意识,改进作风,服务群众,树立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