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5330250152646310/20250917-00001 | 发布机构 | 昌宁县珠街乡 |
公开目录 | 其他 | 发布日期 | 2025-09-17 |
文号 | 浏览量 |
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公安局珠街派出所建立于1984年6月,位于昌宁县珠街彝族乡。面对98%山地占比、三州五县交界的复杂环境,珠街派出所10名民警辅警用一个背篓、一件蓑衣和一张警务地图“三件法宝”,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殷殷嘱托,化作了扎根骨髓的信念,担起了保一方平安、护一方稳定的神圣职责。荣立集体三等功1次。
一个背篓——蹚过急流,背起了为民深情
黑惠江蜿蜒穿行于珠街彝族乡的莽莽林海,133个村寨如同星辰般散落在深谷险壑。去往最偏远的黑马村、金宝村,没有坦途,唯有依靠双脚——蹚过冰冷湍急的黑惠江,翻越荆棘密布、野兽出没的陡峭山岭,单程耗时便长达2小时。“不能让群众为了一条江犯难!”珠街派出所的回答掷地有声。“背篓警务”应运而生。一只只特制的背篓,装上了笔记本电脑、指纹采集仪、相机等移动终端设备,沉甸甸地压在了民警们的肩头。从此,102公里的崎岖山路,一次次与冰冷江水的搏击,成为了他们的年度必修课。山路崎岖,乱石嶙峋。辅警小张清晰地记得,在一次前往黑马村的途中,突遇山体小范围滑坡,碎石滚落。他和同事死死护住背篓里的设备,手脚并用爬过危险区域。江水刺骨,暗流涌动。雨季的黑惠江,水流更是凶猛。民警罗杨平回忆,有次为了给江对岸卧病在床的王大爷办证,他和战友们手挽着手在齐小腿深的淤泥中艰难挪移,背篓高举过头顶,几经周折才登上了渡船,“只有一个念头,设备不能湿,群众的事不能耽误!”
全年,这只“为民背篓”累计行程超过100公里,它送去的不仅是248本证件,更是248份温暖和依靠;它背回的不仅是设备,还有5名危急病人的及时获救,以及群众自发赠送的6面饱含深情的锦旗。
一件蓑衣——凝聚力量,穿出了彝汉同心
为了拉近与村民的距离,珠街派出所的民警辅警们也学着乡亲们的样子,往身上披一件“查尔瓦”(蓑衣),乡亲们这才把他们当成是“自家人”。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过程中,珠街派出所巧妙挖掘彝族传统文化宝藏,联合德高望重的彝族乡贤、退休教师、村寨头人,成立了独具特色的“查尔瓦”治安巡逻队。调解员们娴熟运用彝族传统的“德古”调解法,讲道理、摆古规、重情义。珠街派出所创新开展校园彝汉普法宣传,用生动的案例讲解法律知识和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在反电诈宣传工作中,6条彝汉反诈短视频在“火把节集市课堂”、村寨微信群广泛传播,覆盖群众超过3000人次,电诈发案率同比下降85%,牢牢守住了乡亲们的“钱袋子”。
珠街派出所积极协调推动成立彝绣合作社,并大力扶持其通过电商平台进行“彝绣直销”。民警们学习电商运营知识指导合作社,甚至化身“带货”宣传员。一年下来,参与合作社的彝族绣娘户均增收超过3000元。古老的指尖艺术,借助现代渠道,焕发出蓬勃生机,成为乡村振兴的靓丽名片。
一张警务地图——科技赋能,扛起了生态担当
莽莽林海,山高路险,珠街派出所深知,守护好这片滇西绿肺,不仅需要血肉之躯的跋涉,更需要现代科技的“火眼金睛”,智慧警务的种子悄然生根。珠街派出所创新建立“红黄绿三色生态预警机制”,对林区实行精细化、动态化管理。2025年,这套预警机制大显神威,成功排查并整改生态隐患17处,将破坏行为扼杀在萌芽状态。同时,他们开通“惠江生态守护热线”,鼓励群众成为“编外生态卫士”,极大激发群众主人翁意识,让守护绿水青山成为全民自觉。山林间,“牧羊流动哨”正在默默守护。珠街派出所将常年与山林为伴的牧羊人发展培训为“生态信息员”,为他们配备了简易的通讯工具和识别手册。2025年,“生态信息员”提供了6条关键的盗伐线索,协助警方精准打击,成为守护山林不可或缺的“义警”。
2025年,珠街派出所查处非法捕捞、盗伐等破坏生态案件11起,成功救护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长尾雉在内的珍稀野生动物9只,累计巡护里程突破1500公里。更令人振奋的是,涉林案件、非法捕捞案件、非法采矿案件实现了三个“100%下降”!
时光荏苒,耕耘不息,他们是黑惠江畔的“背篓”派出所,他们用青春汗水交上了一份沉甸甸的平安生态答卷,他们用坚守绘就了一幅“警队蓝”与“彝乡红”的和谐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