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5330250152646310/20230608-00002 | 发布机构 | 昌宁县珠街乡 |
公开目录 | 乡村振兴 | 发布日期 | 2023-06-08 |
文号 | 浏览量 |
近日,在珠街乡珠街村百合村民小组的杨文元家发生了一件大喜事,饲养了7年的“扶贫牛”一胎产下两头小公牛。
从2017年只有几个月大的小牛崽到已经产了三胎的“牛妈妈”,这头能繁母牛已经成为杨文元家的“一份子”。据杨文元回忆,2017年接到村“两委”的通知到村委会领“扶贫牛”,他和同村的3户人家立马赶到村委会,激动地从工作人员手里牵过绳子。“领到牛时,它只有8个月大,兽医站的工作人员说这些牛都是精心挑选出来的能繁母牛,已经注册了耳标、接种了疫苗。牵着牛回家时,我一路高兴,想着一定要好好养,把它养得壮壮实实的。”杨文元说。
后来,在村防疫员的指导下,杨文元精心科学饲养,2020年杨文元户的能繁母牛开始产下小牛,目前,已出售两头黄牛收入两万多元。近日,杨文元家的这头牛罕见地产下双胞胎小牛,在当地传为佳话。看着两头长得壮实的小牛崽,杨文元感慨:“我们周边有些人家当时领的牛已经卖了,我家这头我舍不得卖,要好好养下去。接下来,在周边栽上巨菌草、再养上两三头黄牛,好好把这个产业发展下去。”
从“扶贫牛”到“振兴牛”,杨文元户只是珠街乡“牛”产业延续“振兴路”的一个缩影。据悉,脱贫攻坚期间,珠街乡共发放扶贫牛697头。同时,为助力“牛”产业发展,珠街乡在扶持大户、创办合作社、项目建设等方面下功夫,推动肉羊产业规模化、专业化、生态化发展。
今年3月以来,在庆美村和平村民小组字金长家的牛舍里,一家人陆续迎来了8头小牛崽。看着牛舍里,大大小小30多头牛,字金长谈起了自家“牛产业”的发展路,2016年,在产业政策帮扶下,他领到了一头能繁母牛,此后陆续购入了10多头能繁母牛。2020年,在乡农业中心的帮助下,申请到了20万元的能繁母牛贷款,又陆续购入10多头能繁母牛,成为了庆美村的养殖大户。“领取到政府免费给的牛后,乡村的技术人员到我家免费提供技术指导,去年乡上还组织到昌宁县城参加了肉牛养殖培训,慢慢的养殖经验也丰富起来了,牛也越养越多。近年来,我家每年的养牛收入平均9万多,靠着养牛,我家的日子越过越好了。”字金长说。
在羊街村下文昌村民小组的彝家万人山货黄牛养殖专业合作社也从“产业扶贫载体”变成了“产业振兴示范点”。2019年依托“昌宁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20头能繁母牛养殖基地建设扶贫项目”成立起来的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市场”的模式,2019年—2021年为合作社的186户社员分红;2019年来,合作社为周边农户提供技术咨询、联系销售渠道等服务,带动、帮助30余户农户养殖黄牛、种植巨菌草,发展起了长期稳定的产业。目前,合作社种植巨菌草120亩,养殖黄牛100余头,成为了珠街乡“以草养畜”发展模式的示范点。
目前,珠街乡共有规模化肉牛养殖场6个,20头以上的养殖大户21户,2022年全乡肉牛出栏1257头,收入1500万元。下步,珠街乡将持续做好大户帮扶、示范点建设、“以草养畜”模式推广等工作,推动“牛产业”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