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 打开适老化模式
x
索引号 1153302501526456X4/20250829-00002 发布机构 昌宁县鸡飞镇
公开目录 其他 发布日期 2025-08-29
文号 浏览量
主题词
鸡飞镇:立体种植里的“双收”智慧

在鸡飞镇的田垄山林间,藏着“一亩地赚两份钱”的致富经。近年来,鸡飞镇打破“单一种植”的传统模式,以“光农互补、高矮搭配、林下共生”的立体种植理念,让有限土地迸发多重效益,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产业活力。

光伏“搭台”,光农互补添动能。在英韬村,光伏板成了茶树的“保护伞”。夏日挡强光、冬春保温度,这套“茶光互补”组合拳,让茶叶叶片更肥厚、香气更浓郁。目前1228亩茶园搭上光伏“快车”,每年可提供绿电1.26亿千瓦时,发电、种茶两不误。在邑等村,“咖光互补”模式开展得如火如荼,咖啡树喜温凉、忌强光直射,光伏板恰到好处的遮光,让咖啡树在舒适环境中茁壮成长;同时,村民们还在光伏板下试种香椿,香椿喜湿润、怕暴晒,光伏板形成的半阴环境正好契合其生长需求。目前,“咖光互补”试种面积达30余亩,按每亩产量约500公斤,仅咖啡种植一项收益可达15万元,而香椿的丰收更让“光伏+”模式锦上添花,成为绿色发展与产业增收的新亮点。

作物“结亲”,一亩双收增效益。“玉米秆给魔芋遮阴,魔芋根系改良土壤,这对‘搭档’让我的地亩均多赚2000元!”鸡飞镇英韬村种植户周宏云的103亩魔芋基地里,20余亩“魔芋+玉米”套种地块的魔芋长势很好。这种“高秆+矮生”模式,巧妙利用作物特性,两者生长期契合,施肥灌溉同步开展,人工成本降低三成。目前,“魔芋+玉米”模式已推广至300余亩,通过高矮作物搭配土地利用率提升40%左右,魔芋亩产达1200公斤、玉米亩产超300公斤,综合亩产值较单一种植翻一番,为后续扩大种植规模、打造产业链奠定了扎实基础。

林下“生金”,空间利用拓收益。山林间的“立体经济”让村民尝到甜头。“核桃林里种重楼,不用额外占地,每亩多赚3000多元!”鸡飞村李朝成在核桃林下种植的15亩重楼在树荫下长势正好。鸡飞镇依托大面积核桃林,推广“林下+重楼”“林下+甜脆豌豆”“林下+万寿菊”等模式,利用树冠遮阴发展喜阴作物,让林地空间产生二次收益。“以前靠卖核桃果,现在套种重楼,一份功夫两份收入。”李朝成笑着说。

从茶园里的光伏板到田垄间的作物搭档,再到山林下的“双收田”,鸡飞镇把土地潜力挖深挖透,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发展模式,既护好了绿水青山,又让“一亩地”长出了更多“金山银山”,在生态与经济的平衡中,书写着乡村振兴的鲜活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