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 打开适老化模式
x
索引号 11533025015264607F/20250825-00001 发布机构 昌宁县湾甸乡
公开目录 其他 发布日期 2025-08-25
文号 浏览量
主题词
湾甸乡:强化基层治理,护航助农增收

近年来,湾甸乡立足热区资源禀赋,着力打造冬季蔬菜、春季西瓜、夏季水果、秋季粮食“四季产业”,有效地把本地和周边剩余劳动力吸附在果蔬产业链上,每年冬春季节吸引约1.5万名外来务工人员,就业增收成效显著。面对务工群体规模大、来源广且流动性强的社会面防控治理压力,湾甸乡坚持把发展作为促进基层治理的主脉络,将工作重心从传统管控转向精准服务,着力构建法治化、人性化务工生态,形成“产业聚人、治理护航、服务暖心”的基层治理促农增收良性循环。

三措并举撑好基层治理“防护伞”。用好三个平台,排查管理横向到边。依托“彩云佳园、平安保山、云综治”三个平台,整合辖区网格员、冻库负责人等力量,全面排查登记外来务工人员信息,做到情况清、掌控实。压实村组、挂包人责任,及时走访调解矛盾纠纷,强化风险隐患持续盯梢稳控,确保管控精准、调处精当。截至目前共采集2.5万名外来务工人员信息,录入各类纠纷58件,化解率100%。开好三个会议,问题防范纵深到底。开好周例会、月分析研判会、季度调度会,构建“村—部门—乡”三级联动治理服务体系,在用工高峰期全面研判矛盾风险、信访形势及群体性事件隐患,形成风险隐患清单及研判报告,按风险等级明确化解稳控责任单位、工作措施、处置时限,实时跟进稳控情况及处置进度,构建“信息联通、风险联控、事件联处”的全流程风险防控机制。抓实三级网格,立体服务全域覆盖。压实党委书记牵头、分管领导主抓、班子成员协同的工作责任,建立“四个包联”工作机制,13名党政班子成员包村、35名村干部包片、68名网格员包村民小组,形成群防群治合力,常态化走访冻库、果蔬企业、出租房等。创新“网格化+党员联户”模式,推动420名党员下沉一线,协调解决群众身边“小问题”760个,办实事190件,全面提升基层治理服务效能。

三化联动筑牢务工法治“压舱石”。常态化宣传润民心。坚持“靶向普法+精准服务”理念,创新开展“护薪暖心”移动式普法,整合派出所、司法所等部门力量深入25个冻库、3家企业、7个种植基地等,开展宪法、民法典、防范电信诈骗等宣传75次,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法律条文、穿插鲜活案例、算清违法成本,为务工人员一对一解答工资支付、工伤赔偿等问题,切实增强务工人员的法治意识。全域化引导聚合力。在泼水节、火把节等民族节庆中嵌入法治元素,组织观看法治宣传片2次,发放法律宣传册1200份,将普法宣传与民族文化交融,增强法治宣传感染力。依托村民小组活动室、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搭建文化交流、生产互助平台,借助送戏下乡、送春联等活动,丰富务工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为务工人员系紧情感纽带、增强归属感。系统化培训砺精兵。聚焦破解基层治理队伍素质能力短板,组织网格员、调解员等开展培训2场146人次,有效提升法治素养与调解能力。依托“五组一联”促乡村治理模式,将本乡本土大学生、务工者等纳入综合治理组,参与普法宣传、矛盾排查,充实基层治理后备力量,构建年轻化、专业化基层治理人才方阵。

三链协同浇灌助农增收“幸福果”。“双台账”精准匹配需求。通过整合项目资金、盘活闲置资产建成就业“幸福里”社区,在需求端对接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周边37家企业,及时掌握用工需求,在供应端联动村组摸清务工意愿,建立“企业用工信息”“务工人员信息”动态台账,精准匹配人岗需求,帮助2132人就业,月均收入4308元,有效破解企业用工短缺与群众就近就业难题。“双渠道”拓宽就业路径。整合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县农业农村局等培训资源,举办果蔬种植、农产品包装、叉车驾驶等技能培训18班次1055人次,提升群众就近务工能力。用足创业扶持政策,通过返乡创业宣传、就业补贴落实、创业贷款发放等举措,2024年发放贷款300万元,带动就业45人,构建起“培训赋能+创业带动”双轮驱动就业格局。“双保障”构筑务工增收幸福港湾。生活保障上,就业“幸福里”社区建设41个房间、182个床位,配套设置候工区、培训区、洽谈区、直播区,打造拎包入住、即时增收的“一站式”安心、省心务工环境,2024年入住446人次。劳动权益保障上,党群服务中心提供社保咨询、纠纷调解等“一站式”服务,为务工人员、企业提供诉求受理、解答、劳务协调等法律保障62次,筑牢权益保护坚实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