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533025015264607F/20250207-00001 | 发布机构 | 昌宁县湾甸乡 |
公开目录 | 其他 | 发布日期 | 2025-02-07 |
文号 | 浏览量 |
近日,昌宁县湾甸傣族乡组织开展了以“情倾故乡·点亮未来”为主题的大学生返乡志愿服务活动。为深化民族文化传承,激发青少年对家乡非遗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湾甸乡大城村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阵地,通过创新“非遗传承+志愿服务”模式,搭建起大学生与小学生共学共研的文化桥梁,为湾甸乡民族文化传承与民族团结进步注入了新活力。
活动当天,8名来自高校的返乡大学生志愿者带领辖区内的10余名小学生走进万德美非遗工坊。在非遗工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精心布置的文化展板,上面图文并茂地展示着傣族的历史变迁、民俗风情、傣族织锦、传统制陶、孔雀舞等非遗项目等内容,引得孩子们驻足观看。志愿者们耐心地为小学生们讲解每一幅图片背后的故事,让他们对家乡的民族文化有了更为直观地认识,增进了对各民族共同创造灿烂中华文化的认知,悄然播撒下民族团结的种子。
“作为一名从湾甸走出去的大学生,参与此次志愿者活动,既让我更加深刻地了解了家乡文化,又能让孩子们受到文化熏陶和启迪,为传承民族文化尽一点微薄之力,这既是我的责任也是我的荣幸。”云南民族大学学生王翻说道。
除了参观还有傣文学习,由非遗传承人万德美为大家授课,她有着丰富的傣文知识和传承经验,是傣族文化的“活字典”。在授课过程中,她先是给大家分享了这几十年来她学习、翻译书籍、传播傣文的经历,大家深刻体会到,每一种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才能共同铸就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紧接着万德美现场演示傣文书写,带领学生诵读傣语民谣,并手把手指导孩子们用傣文书写自己的名字。孩子们小手跟着万德美老师的示范,一笔一画认真临摹,志愿者们也在一旁协助,手把手纠正孩子们的书写姿势,现场充满了浓厚的学习氛围。小学生金宇豪兴奋地说:“第一次用傣文写名字,感觉特别神奇!等收假回学校我要和小伙伴们分享。”
湾甸乡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活动不仅是一次简单的参观学习,更是一次民族文化传承的接力。既让青少年成为非遗传承的‘小火种’,也让返乡学子在实践中厚植乡土情怀,实现了文化传承与人才培育的双向奔赴。未来将持续推动此类活动,凝聚更多力量,将文化传承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每一个活动细节,让民族团结之花在这片土地上绽放得更加绚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