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53302501526456X4-/2021-0806005 | 发布机构 | 昌宁县鸡飞镇 |
公开目录 | 政策解读 | 发布日期 | 2021-08-06 |
文号 | 浏览量 |
一、编制背景
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中发〔2021〕1 号)和中央、省委、市委、县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奋力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结合鸡飞实际,制定 2021 年工作要点。聚焦“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坚持按照强化村庄规划、保护传统村落、做强做精乡村产业、完善乡村基础设施、提升乡村服务功能、推进村庄民主管理、挖掘特色和文化的总体要求,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坚持试点先行,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结合鸡飞实际,制定工作要点。
二、工作目标
2021年,计划启动创建1个乡村风貌特色化、产业发展专业化、生活品质现代化的精品示范村,2个生活富裕、生态优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乡村,年内计划完成投1500万元以上。
三、重点工作
(一)聚焦试点先行,强化示范引领
1. 全面推进澡塘社区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以乡村振兴为契机,温泉开发为重点,以招商引资为手段,加快推进鸡飞镇美丽集镇、鸡飞镇颐养中心、卡鸡大通道、“厕所革命”暨人居环境整治工程等项目建设。工程等项目建设。
2. 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按照生产、生活、生态和谐发展的要求,因地制宜、因村施策,采取省、市、县“三级联创、梯次推进”的方式,以具有特定功能定位、一二三产较好融合、发展潜力大的自然村为依托,创建生活富裕、生态优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村庄。年内,创建2个生活富裕、生态优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乡村(澡塘社区澡塘自然村、邑等村小坡头自然村)。
3. 持续抓好粮食产业。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强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着力推进水库建设,加快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实现粮食增产。
4.加快恢复生猪产业。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主自愿、协同推进”的工作原则,完善优化工作机制和发展模式,全面开展育肥猪保险,不断扩大养殖业保险覆盖面,提高风险保障程度、增强大灾巨灾风险防范能力,建立健全养殖业风险转移分散和保障机制,减少灾害、疫病和市场等因素对农业发展的冲击,稳定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高原特色现代农业跨越发展。力争到 2021 年末,实现生猪存栏达 47000头以上,出栏突破 55000 头。
5.大力发展肉牛产业。全面落实好信贷支持基础母牛养殖贷款贴息、肉牛产业发展基础母牛扩群增量犊牛补贴等扶持政策,大力培植肉牛养殖专业大户。力争到 2021 年末,实现肉牛存栏达 11000 头,出栏突破 5000 头。
6.做优做强蔬菜产业。坚持做大总量与提升质量并重,引导产业集群发展、链式发展,推动产业提质增效。优化种植结构布局,形成栽培品种互补、上市档期不同、区域协调发展的蔬菜产业格局。突出抓好蔬菜集中育苗示范工作,强化种植大户培植,抓好重点项目建设,提升产业发展质量。
7 . 巩固提升茶叶产业。依托“一县一业”特色县创建、茶叶专业村打造和省、市绿色食品牌产业基地建设,按照县“抓有机、创品牌、育龙头、占市场、解难题”的思路,重点抓好标准化茶园示范基地和茶叶精深加工,全面推进绿色化生产。重点推进英韬、里文、干塘 3 个村茶园建设;力争到 2021 年末,全镇实现茶叶产量 900 吨,产值达 3150 万元。
8. 积极培育产业龙头 。大力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推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实现家庭经营、合作经营、集体经营、企业经营共同发展。
(二)聚焦生态宜居,改善乡村环境
9. 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分类有效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改建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 607 座,自然村无害化公厕 1 座,镇区公厕 2 座,整体提升农村无害化厕所普及率 10%以上。力争年内启动鸡飞镇集镇污水处理厂建设项目;巩固提升鸡飞村集镇、里文村三岔洼、八甲村后山、澡塘社区鸡飞集镇、邑等村小坡头、珠山寺垭口等 6 个集中安置区的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工程,实施 4 个自然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实现全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 40%以上。持续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设施配套建设,配置村庄生活垃圾收运垃圾箱(池)34 个;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就近分类、源头减量试点建设,实现全镇 10 个行政村(社区)生活垃圾就近分类、源头减量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10 . 强化治理农业环境突出问题。加强秸秆综合利用、土壤污染防治、农业废弃物回收、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农业生态环保工作,重点抓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化肥减量增效等项目建设,力争实现全镇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 90%以上、受污染耕地治理安全利用率达 80%以上、废旧农膜回收率达 82%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 75%以上。
(三)聚焦乡风文明,繁荣乡村文化
11. 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下,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修改完善村规民约,弘扬勤劳致富、勤俭持家传统美德,倡导新风良俗,遏制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以各项创建活动为载体,持续推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提升村(居)民科学文化素养和精神面貌,倡导科学文明生活,不断提高乡村文明程度。
12.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向乡村延伸。一是积极打造公共文化平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统筹推进“大喇叭”、文化站、农家书屋、文化广场等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建设,让有限资源发挥最大效用。在农家书屋建设方面,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人人共建”的方针,通过因地制宜、多渠道筹资建设的原则,共建立农家书屋 10 家,拥有各类图书 10 万余册,报刊 30 多种,电子音像制品 5000 余张。持续推广全镇全民阅读工作,开展“世界读书日”全民阅读系列活动,开展“为乡村学生献爱心”图书捐赠活动,探索县级图书馆与乡村农家书屋共建联建机制,努力做到人人参与,将全民阅读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另外,修建了 10 处便民体育健身小广场,完善了各类运动器械,成为广大群众茶余饭后享受精神文化娱乐的好去处。 二是建立健全农村文化市场管理机制。加强对农村文化娱乐场所的管理,进一步规范农村文化市场经营行为,促进文化市场健康发展。加大对农村邪教组织、封建迷信及“窝赌”、“惯赌”的打击力度,为农村先进文化发展扫清障碍。 三是发展壮大文艺队伍。积极挖掘基层文化资源,让农民成为新农村文化建设主体,大力支持发展了本地文艺队伍,指导成立老年秧歌队1支,群众艺术团1个,民间文艺宣传队7个,培训文艺骨干30余人。 四是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充分利用农闲、节日和集市,组织花会、文艺演出、书画比赛等活动。
13. 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做好非遗传承与保护、文物保护利用工作 。实施乡村文化人才培养工程,强化扶持农村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收徒传艺,深入挖掘、整理、提升、创作生产一批具有鸡飞地域特点、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精品,提升鸡飞文化和旅游知名度及影响力,推动鸡飞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四)聚焦治理有效,建设善治乡村
14 . 扎实抓好农村党建工作。持续推进“双整百千”四级联创工作,不断增加先进支部、提升中间支部、整顿后进支部,压实村(社区)党总支书记主体责任,确保整顿成效。加紧补齐基层党组织治理的各种短板,全面推行“五组一联”工作法,形成党组织领导的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格局。加快推进基层党建示范点建设.工程,打造 2 个乡村振兴“党建+”示范点,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以党建促乡村振兴。围绕实施一批村级集体经济先行示范村的总体要求,创建 1 个集体经济先行示范村。用好用活上级村级集体经济帮扶资金,挖掘潜力,持续发展壮大 1 个村村级集体经济,力争 10 个村(社区)全部实现收入10 万元以上(10—30 万元 8 个,30—50 万元 1 个,50—100 万元 1 个),解决村级“无钱办事”问题。
15 . 持续推进法治乡村建设。坚持以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强化道德教化作用,不断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加大农村普法力度,提高农民法治素养,引导广大农民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健全农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加强对农民的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
16 . 深入推进平安乡村建设。落实技防、物防、人防措施,强化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织牢织密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深入开展平安乡村创建,做强群防群治组织,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平安乡村。加快推进“雪亮工程”建设,扩大电子防控系统覆盖面,做好全镇 677 个监控点的信息收集及共享事宜。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按“什么犯罪问题突出就集中打击什么,什么治安问题突出就集中整治什么”的原则,开展系列专项整治行动。加强农村消防基础设施和消防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农村火灾防控能力。
(五)聚焦生活富裕,增进乡村福祉
17. 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紧紧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目标,建立健全救助平台、产业帮扶全覆盖机制、壮大村集体经济帮扶机制和扶志扶智机制,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定期开展收入、住房、教育、医疗、饮水安全“回头看”排查,持续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确保年末实现脱贫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脱贫人口巩固率达到 100%以上。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实行“月调度、月研判、月通报”,对易返贫致贫人口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坚决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底线。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持续抓好产业和就业帮扶,依法保障搬迁户迁出区及搬入地合法收益,继续完善安置点配套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健全安置点管理体制,切实提升安置区社会治理能力。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和监督,分类摸清各类资产底数,抓实登记确权、衔接移交、运营管护和监督管理,建立完善管护主体明确、运营管理规范、收益分配科学的扶贫资产管理长效机制。
18. 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巩固提升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创建成果,年内建设村组公路 6.5 公里以上。持续推进水库除险加固、河道治理、农村饮水维修养护工程和农村供水保障工程,改善 1.95 万以上农村居民饮水问题。加快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进一步完善农村物流配送网络,实现宽带和4G网络全覆盖,加大5G网络覆盖建设,新建5G 基站10个以上。
19.实施乡村就业创业促进行动。继续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民工多渠道转移就业,提高就业质量,年内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 7989 人(省外 2140 人),稳定贫困劳动力在乡村公共服务岗位就业不低于 242 人。实施乡村就业创业促进行动,2021 年,申报创业担保贷款 52 笔 1320 万元,申报小额扶贫贷款 120 户 600 万元,发放基础母牛养殖贷款 230 笔 2300 万元,有针对性发展脱贫户种植烤烟 303 户 3183.3 亩。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村低收入者收入,扩大农村中等收入群体,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
20. 加快提升乡村公共服务水平。优化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养老等公共设施布局,推动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加快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步伐。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统筹配置城乡师资并向乡村倾斜,建好建强乡村教师队伍,抓实第四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义务教育学校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智慧教育等项目,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标准化水平。加强农村基础医疗卫生服务,进一步增强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能力,全面推进村卫生室达标建设,稳定乡村医生队伍,满足当地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坚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强化落实社会救助对象动态调整和精准管理;落实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政策,继续推进颐养中心、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农村互助养老服务站、老年人活动场所等养老项目,持续探索公办养老机构“公建民营”运营模式,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持续推进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确保养老保险待遇按时足额发放,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经办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