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浏览 | 打开适老化模式
x
索引号 01526414-8-/2021-0128001 发布机构 昌宁县文化和旅游局
公开目录 工作总结 发布日期 2021-01-28
文号 浏览量
主题词
昌宁县文化和旅游局2020年工作总结及存在的困难问题

2020年,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上级文旅部门的有力指导下,昌宁县文化和旅游系统干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融合发展为主线,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强化理论武装和政治担当,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不断繁荣文艺创作,充分保护传承和利用文化遗产,深入实施旅游革命“九大工程”,较好的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文旅融合发展初显成效,文旅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一、2020年重点工作回顾

(一)旅游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2020年目标任务是完成接待游客总数17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9.45亿元。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任务数22000万元,截止11月30日,实际完成项目入库10个,项目资金共19855万元,完成任务数的90.25%。

(二)旅游革命开创新局面

一是A级景区创建出精品。成功创建A级景区15个(国家4A级景区1个,3A级景区6个,2A级景区4个,A级景区4个),其中右甸河田园生态旅游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和省级旅游度假区,田园镇被评定为旅游名镇,景区创建工作实现质与量的双重突破。二是旅游品牌化建设见成效。以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为目标,贯彻落实“旅游强县”战略,制定《昌宁县旅游品牌化2020年工作要点》,重点围绕“全域旅游环线”、“全域旅游产品”、“全域旅游活动”、“全域旅游服务”四大品牌,开展资源普查和研究,进一步发挥昌宁文化和旅游资源优势,规划、培育、创建一批文旅融合示范景区、文化旅游名城和镇、村、街区。三是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显亮点。坚持“旅游强县”战略布局,深入分析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面临的形式和存在的短板,制定昌宁县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补短板方案,多次召开专题创建工作推进会议、培训会议。目前,创建申报材料已上报,外部创建氛围营造正在有序开展。四是规划编制工作有重点。坚持“多规合一”,将旅游“十四五”规划与现代农业、美丽乡村以及国土、环保、交通等规划结合起来,通过全域旅游规划、公共服务体系规划、精品旅游线路规划,确定构建昌宁全域旅游发展“一心、两环、三廊”的发展格局。目前已完成“十三五规划”总结,“十四五”规划已完成初稿。“温泉走廊”、“霞客走廊”、“古茶走廊”三大走廊的专规完成前期考察调研,规划正在编制中。五是宣传推介有丰度。自媒体宣传:在昆明长水机场广告牌上投放2块广告、保山机场1块广告,搭建抖音、快手政务号等自媒体平台,开设策划“游在昌宁”、“吃遍昌宁”、“网约昌宁”栏目,做好文化旅游宣传工作。组成文旅宣传小分队,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全面挖掘、总结县内的旅游景点、特色餐饮、民俗文化、节庆活动等,在昌宁文旅微信公众号、抖音、快手等媒体平台发布一系列视觉类、文字类宣传信息旅游资讯,多角度展示、高频次推介。在昌宁文旅微信公众号开设“文旅课堂”,宣传景区创建、乡村旅游发展、旅游营销、智慧旅游等旅游相关知识。全方位营销昌宁,宣传、营销、推介昌宁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优势产品,不断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打造大滇西旅游环线精品,加快旅游产业发展步伐,形成全域抓旅游的浓厚氛围,持续提升昌宁知名度和影响力。活动宣传:策划举办“千年茶乡·茶味昌宁”“十一乡村旅游周”系列活动、“笔触大甸山·思接哀牢国”昌宁县“哀牢文化”文艺采风活动、“游味茶乡,玩转五一”网红带您嗨翻天等活动;组织开展昌宁全域旅游宣传口号、歌曲、Logo征集活动。在第10个“中国旅游日”,发放宣传资料、拍摄小视频等系列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和酒店优惠等旅游惠民措施,激发文化旅游市场消费潜力,提振文化旅游行业信心。

(三)旅游项目扎实推进

一是包装上报市级旅游新业态项目7个,共计投资211.796亿元。分别是昌宁小桥温泉旅游度假区建设项目(7亿元);昌宁至保山高速(89亿元);昌宁县卡斯民族风情文化街建设项目(0.96亿元),以上3个项目正在建设中。卡斯镇阿撒赖温泉医养中心建设项目已开工建设(5亿元);大甸山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利用设施建设项目(项目前期工作已完成)(2亿元);保山市昌宁县橄榄河温泉旅游度假区建设项目(正在对接投资方)(7.836亿元);云龙至永平至昌宁高速公路(昌宁段8月动工)(100亿元)。每月都按时完成纸质和系统进度上报。包装上报市级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项目12个,共计投资26.79亿元。分别是:右甸河田园生态旅游区建设项目;卡斯镇阿撒赖温泉医养中心建设项目;昌宁县卡斯民族风情文化街建设项目;卡斯兰山高寒风光旅游景区建设项目;昌宁天堂山生态旅游区建设项目;昌宁县橄榄河温泉旅游度假区建设项目;大甸山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利用设施建设项目;昌宁县黄家寨古茶公园建设项目;卡斯研学旅游基地建设项目;昌宁县湾岗三道桥中药材观光园建设项目;昌宁县鑫然度假村建设项目。二是编制上报了10个城市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共计投资79800万元。分别为:(1)昌宁县数字图书馆建设项目(已完成了可研、环评、规划、土地等项目前期工作)(500万元);(2)昌宁县数字文化馆建设项目(已完成了可研、环评、规划、土地等项目前期工作)(500万元);(3)云南省昌宁右甸河田园生态旅游区景区智慧化建设项目(已完成了可研、环评、规划、土地等项目前期工作)(2000万元);(4)云南省昌宁县茶叶文化主题街区建设项目(1800万元);(5)云南省昌宁县城南片区三馆建设项目(已完成可研、初设、环评、规划、土地报批等项目前期工作)(30000万元);(6)云南省昌宁县大会堂改造项目(20000万元);(7)昌宁县环城马拉松赛道项目(完成可研、环评、规划、土地等项目前期工作)(8000万元);(8)云南省昌宁县三馆改造项目(3000万元);(9)昌宁县商业中心配套基础设施(已完成了可研、环评、规划、土地等项目前期工作)(10000万元);(10)昌宁县游客服务中心项目(已完成了可研、环评、规划、土地等项目前期工作)(4000万元)。三是编制上报6个美丽县城项目,共计投资12.3亿元。分别为:(1)首批国家级非遗——昌宁苗族服饰文化主题公园建设项目;(2)昌宁县天堂山国家森林公园建设项目;(3)大甸山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利用设施建设项目;(4)田园龙潭景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5)西山公园景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6)昌宁县旅游大数据中心建设。四是共编制上报了4个专项债项目,共计投资24.52亿元。分别为:(1)昌宁县田园城市生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已完成了可研、环评、规划、土地等项目前期工作)(6.57亿元);(2)昌宁县哀牢古国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已完成了可研、环评、规划、土地等项目前期工作)(12.5亿元);(3)昌宁县三馆建设项目(已完成了可研、环评、规划、土地等项目前期工作)(3亿元);(4)昌宁县古茶树生态保护旅游基础设施项目(已完成了可研、环评、规划、土地等项目前期工作)(2.45亿元)。五是编制上报6个特别国债项目项目,共计投资25.72亿元。分别为:(1)昌宁县田园城市生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已完成了可研、环评、规划、土地等项目前期工作)(6.57亿元);(2)昌宁县哀牢古国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已完成了可研、环评、规划、土地等项目前期工作)(12.5亿元);(3)昌宁县三馆建设项目(3亿元);(4)昌宁县古茶树生态保护旅游基础设施项目(已完成了可研、环评、规划、土地等项目前期工作)(2.45亿元);(5)昌宁县游客服务中心项目(已完成了可研、环评、规划、土地等项目前期工作)(0.4亿元);(6)昌宁县环城马拉松赛道建设项目(已完成了可研、环评、规划、土地等项目前期工作)(0.8亿元)。六是充分谋划半山酒店建设。结合昌宁温泉资源、古茶资源、山水资源,在充分调研论证基础上,共策划12个半山酒店建设项目,共计投资2.5亿元。阿背寨梯田半山酒店、鸡飞温泉半山酒店项目、橄榄河温泉半山酒店、茶韵温泉半山酒店、玉地里黑温泉半山酒店、天堂山湿地花海半山酒店项目、黄家寨古茶半山酒店项目、澜沧江高峡平湖半山酒店、兰山银瀑悬崖半山酒店、右甸河田园生态旅游区西山半山酒店、右甸河田园生态旅游区东山半山酒店。温泉镇医养休闲度假中心森林别墅酒店建设项目。其中,阿背寨梯田半山酒店已开工建设,鸡飞温泉、橄榄河温泉、玉地里温泉半山酒店具有较好招商引资条件,已具备一定影响力,其余半山酒店项目正在谋划中。七是认真开展“十四五”项目编报。规划编制十四五重大项目20个,投资198.09亿元。分别为:(1)大甸山国家遗址公园(哀牢历史文化旅游项目);(2)昌宁鸡飞田园温泉康养旅游度假区;(3)大滇西旅游环线综合开发项目之“三大走廊”建设项目;(4)昌宁县“六馆”建设项目;(5)昌宁红茶特色小镇;(6)天堂山生态旅游区建设项目;(7)昌宁·澜沧江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建设项目;(8)首批国家级非遗——昌宁苗族服饰文化主题公园;(9)耈街利东山生态旅游开发项目;(10)卡斯兰山片区生态旅游开发项目;(11)昌宁县半山酒店建设项目;(12)昌宁县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3)昌宁县县域重点文物保护项目;(14)昌宁县茶文化博物馆建设项目;(15)昌宁县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项目;(16)昌宁县文化创新和艺术创作扶持建设项目;(17)昌宁县旅游厕所建设项目;(18)西山公园景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9)昌宁县游客服务中心项目;(20)昌宁县环城马拉松赛道建设项目。编制美丽坝区“十四五”文旅项目8个,投资12.4亿元。分别为:(1)大甸山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利用设施建设项目(8000万元);(2)田园龙潭景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4000万元);(3)昌宁县旅游大数据中心建设项目(2000万元);(4)昌宁县田园城市生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30000万元);(5)昌宁县游客服务中心项目(4000万元);(6)昌宁县环城马拉松赛道项目(8000万元);(7)昌宁县商业中心配套基础设施项目(8000万元);(8)昌宁县“六馆”建设项目(60000万元)。编制新型城镇化“十四五”文旅项目4个,投资145700万元。分别为:(1)昌宁县三馆建设项目(30000万元);(2)昌宁县田园城市生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30000万元);(3)田园龙潭景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0000万元);(4)昌宁县哀牢府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65700万元)。编制“十四五”文旅发展规划数字化项目4个,投资5000万元。分别是:(1)昌宁县旅游大数据中心建设(2000万元);(2)云南省昌宁右甸河田园生态旅游区景区智慧化建设项目(2000万元);(3)昌宁县数字化图书馆建设项目(500万元);(4)昌宁县数字化文化馆建设项目(500万元)。八是积极推动招商引资工作。引进项目2个,服务项目2个,到位资金5亿元。目前已完成7个储备项目任务(哀牢文化旅游项目、鸡飞温泉半山酒店项目、昌宁天堂山生态旅游区建设项目、昌宁县古茶树生态保护旅游项目、昌宁县澜沧江文化旅游度假区建设项目、昌宁县温泉镇古茶公园建设项目、昌宁县温泉镇茶䪨温泉建设项目);服务项目2个(阿背寨温泉半山酒店建设项目、昌宁县柯街镇玉地里温泉综合开发项目);引进阳光影城有限公司到昌宁注册昌宁阳光影城有限公司,建设4D影院1家,总投资约1千万元。

(四)公共服务见成效

一是推进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工作。按照“八统一、六统筹”的基本要求和建设标准,加快推进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工作。多渠道筹措资金,共投入资金268.48万元,建成了以县文化馆、县图书馆为总馆,以1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和达丙社区、华侨社区、柯街农场3个综合文化站为分馆,以122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和基层党建室等为馆外服务点,覆盖城乡、资源共享的总分馆体系。二是完成旅游厕所建设任务。2020年,昌宁县下达旅游厕所建设任务2座(改建1座、新建1座),市局下达旅游厕所建设任务是10座。2020年共完成了新建11座旅游厕所任务,分别是:昌宁县迎宾广场旅游厕所、滨河西路北段旅游厕所、金樽时代广场一楼公厕、金樽时代广场三楼公厕、四方街超市二楼厕所、湾甸乡帕旭景区旅游厕所、漭水镇黄家寨古茶公园景区旅游厕所、卡斯镇融乐广场公厕、卡斯镇白马河公厕、卡斯集镇新欣冷库公厕、大田坝镇天堂书院公厕。完成了新建旅游厕所百度打点工作;扎实推进云南省爱国卫生专项行动,旅游厕所达到“三无三有”,并完成了公共厕所管理达标制度公示工作。三是开展数字文化服务建设和文化馆评估定级工作。依托云南公共文化云平台,适时更新信息资源,目前文化信息资源上传143条,其中音视频资源98条,展示展览图片114幅,完成了昌宁县文化馆数字化服务建设任务;认真开展文化馆评估定级自检自查和材料上报工作;积极开展图书馆数字化建设调研、策划等工作。四是开展“昌宁县文化和旅游服务机构功能融合试点工作”。制定了“昌宁县开展文化和旅游服务机构功能融合试点工作方案”,确定昌宁县文化馆、昌宁县图书馆、昌宁县田园镇新城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漭水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和昌宁县右甸河田园生态旅游区游客服务中心为试点单位,并开展服务机构功能融合试点工作。五是开展送戏下乡惠民演出和戏曲进乡村工作。开展送戏下乡7场,配合市级“文化大篷车·千乡万里行”文化惠民送戏下乡演出3场。7月14日至15日配合西南大学到田园镇新城社区红色广场和鸡飞镇邑等村委会开展“青春绽放新时代--西南大学青春助力脱贫攻坚文艺演出”;9月22日配合中国煤矿文工团在水环境生态园举办2020年“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中国煤矿文工团走进云南保山慰问演出(昌宁县专场)。六是做好昌宁县文化发展促进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改革工作。制定脱钩改革工作方案,围绕“五分离、五规范”的目标,认真开展了脱钩改革工作,完成了文化发展促进会与文旅局机构分离、职能分离、资产财务分离和人员管理分离等工作。七是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样。县图书馆全年共接待读者34239人次,图书外借18920册,采购纸质图书3000余册。利用寒暑假举办了青少年免费美术、舞蹈培训班2期;开展“4-23世界读书日”活动,通过拍摄阅读小视频和读者分享阅读;以“六一”儿童节为契机,举办“相伴共读,书润茶乡”亲子阅读活动;通过实体书店、网络书摊等各种渠道采购了能够查询得到的所有相关哀牢文化书籍30种,100余册,建立起了哀牢图书资源库,助推昌宁历史文化研究。八是开展系列文化活动。4月23日举办世界读书日图书阅读推广活动;6月6日至7日,参与指导“乐稻昌宁·开秧大观”农耕文化主题活动;6月30日,参与组织“昌宁县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9周年文艺晚会”;9月26日在漭水镇黄家寨古茶公园举办“昌宁县2020年‘茶润书香’读书活动”。九是做好非遗传承和保护工作。积极挖掘昌宁县非物质文化遗产,2020年4月昌宁“滇红”传统工艺、昌宁土法造纸、更戛酸肉、更戛老街麦芽糖、卡斯大塘竹编、苗族孝牛、布朗族史诗《神刀》、昌宁洞经、珠街腊罗巴民歌、苗族芦笙舞(箐鸡摆尾)10个非遗项目被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昌宁县第六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20年7月民间文学“布朗族史诗《神刀》”,传统音乐“昌宁洞经”、《珠街腊罗巴民歌》,传统舞蹈“苗族芦笙舞”,传统技艺“昌宁‘滇红’制作工艺”“昌宁土法造纸”“更戛老街麦芽糖”“更戛酸肉”,8个非遗项目被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保山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分别到大田坝镇、耈街乡、漭水镇、田园镇和更戛乡等地开展传承人培训、非遗推介和展演共10多次,培训传承人876人次。收集整理苗族文化资料,编辑出版《昌宁苗族服饰非遗影像志》。6月25日至27日邮寄昌宁苗族服饰、麦芽糖等非遗产品赴上海展示,“千年茶乡·茶味昌宁”茶食比拼大赛期间开展昌宁非遗产品展销。开展为期1个月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昌宁苗族服饰”传承培训,培训传承人1500余人。十是做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开展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大甸山遗址)的文物“四有”工作,目前已经完成文物野外测量工作,文物档案资料修改完善正在进行中;完成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甸山遗址”保护性项目计划书编报,制定《昌宁县哀牢文化遗产挖掘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方案》,推进综合文化展馆提升改造工作和云龙--永平--昌宁高速公路建设文物调勘工作。6月15日在盛世金樽酒店二楼会议室召开了“昌宁县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暨哀牢文化创意论坛专家调研反馈会”,专家对昌宁的文保单位保护利用作了建议;8月22日,县委宣传部、县文旅局和县文联共同举办“笔触大甸山·思接哀牢国”昌宁县“哀牢文化”文艺采风活动,90多名采风人员先后到县综合文化展馆和大甸山遗址祭祀区、居住区、墓葬区进行现场参观,并在文化馆召开座谈研讨会。

(五)文化艺术成果丰硕

一是编辑印制《昌宁农村实用科技信息》季刊3期,送到125个农家书屋及其他有关单位,全年向基层提供的期刊达2400册以上,及时向农村群众提供各种农业信息、科技信息和优秀文艺作品,为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提供参考咨询,切实将文化、科技送进农村、送进社区。二是新创作文艺剧(节)目36(件)个,编创了快板《今年春节不出门》、快板三句半《团结一心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填词演唱《海阔天空.为我爱》、快板三句半《全民警惕防电诈》、舞蹈《跟我跳一跳健康最重要》(6辑)、歌曲《苗女嫁衣》《天地霓裳》、快板《昌宁赞》《百香果,大米》、舞蹈《鼓韵》《一把青秧趁手青》《我宣誓》、情景朗诵《炼狱铸魂》、歌曲联唱《党是领路人》、情景剧《众志成城》、小品《水往高处流》、歌伴舞《不忘初心》。三是拍摄制作抗疫文艺作品:快板《今年春节不出门》、《团结一心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歌曲《爱与你同行》、翻唱歌曲《海阔天空·为我爱》;舞蹈《跟我跳一跳健康最重要》(拍摄6辑,播出2辑)线上观众达2万余人。四是开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9周年文艺晚会节目创作、排练、演出;参与《中国地理杂志》到漭水老寨子茶山组织昌宁茶文化展示活动;参加中央电视台《哀牢探秘》拍摄。

(六)抓实疫情防控和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

一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局牵头文化旅游防控组高度重视,按照县指挥部的部署和上级对口部门要求,及时协同作战、严密部署、迅速采取措施,确保文化旅游领域防疫工作落到实处。疫情防控前期,对8个A级景区、20个非A级景区、2家星级酒店及全县各类宾馆酒店、58家歌舞娱乐场所、8家游艺娱乐场所、9家网吧以及593个各类文化活动场所,30家洗浴场所进行关闭管理,并进行日常监管,累计派出疫情防控督查检查人员445人次,集中开展督查检查62次,督查检查各类场所865家次。疫情相对稳定后,安全、有序的组织全县文化活动场所、景区景点及网吧对外开放,复工复产。二是紧跟全省开展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的步调,结合昌宁县文旅行业市场的实际,精心研究周密部署,从“清垃圾、扫厕所、勤洗手、净餐馆、常消毒、众参与”6个方面,通过盯紧范围、时间、重要节点、内容、标准,多方保障力量重拳出击,从自身内部做起,监督指导好行业市场主体按要求开展好7个专项行动,共出动36人次,指导检查娱乐场所118家次,网吧28家次,景区16家次。

(七)脱贫攻坚尽锐出战

一是采取多种方式,积极争取协调项目资金助力挂包村脱贫攻坚,2020年1月至今投入资金5万元。二是积极倡导干部职工进行购买消费,领导干部带头深入挂包村、挂包户、联系户和特殊困难户,采取“以购代捐”“以买代帮”等方式购买滞销农产品,力所能及帮助群众化解农产品滞销压力,增加群众收入,截止10月底全局干部职工共消费帮扶2.9139万元。三是充分利用中国农业直播大联盟助农百县行“县长走田间”直播、昌宁县文旅公众号以及组织开展昌宁县特色茶叶商品展示、非遗文创产品展示活动等,切实加强滞销农产品宣传、推介、营销,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和销售市场,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农场品降价滞销问题,截至目前共为群众增收21.53万元。四是先后抽调工作人员95人次到立桂村积极配合村级开展脱贫攻坚指挥部办公室关于开展脱贫成效巩固质量大排查、昌宁县脱贫攻坚扶贫数据“账账相符、账实相符”入户调查与录入、住房安全、人居环境提升、饮水保障排查、扶贫对象动态管理和档案规范管理等工作。

(八)服务质量不断提升

一是持续深化开展“放管服”工作,完成599家涉旅企业信息完善和诚信评价审核工作。二是完成了172项互联网+监管事项的认领工作,完善了116项检查实施清单。三是完善了一部手机管云南综合管理平台投诉处置人员信息,处理了2起“一部手机游云南”综合管理平台上的旅游投诉,均在5分钟内响应,平均办结时间1小时26分钟。四是深入推进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工作,制定完成45项公共服务领域基层政务公开标准目录清单和9类24项政务公开目录全清单,按应公开尽公开原则认真履行政府信息公开和留言答复职责,让公开成为常态。

(九)理论武装和政治担当不断强化

持续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以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支部“三会一课”、干部职工例会等为载体,针对不同职级、不同岗位,按需施教,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年内,组织干部职工集中学习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中纪委和省、市、县纪委工作会议精神、《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上级有关文件等40余次;组织开展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宣讲1次、专题研讨学习2次;组织开展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宣讲1次,专题研讨学习3次;开展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研讨10次,撰写心得体会40余篇。按各部门要求,组织全体党员参加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知识网络竞赛、《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条例》等的学习与测试,根据县直机关工委要求,组织13名党员参加“万名党员进党校”教育培训。坚持以常态化、制度化的学习有效提升党员干部政治理论素养,以理论筑牢初心,确保政治坚定、党性坚强,做到在任何时候始终对党绝对忠诚。通过丰富学习形式和内容,全体党员干部职工进一步增强了纪律规矩意识,提高了政治素养和党性的修养,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工作作风进一步转变。

(十)正风肃纪和意识形态建设持续强化

结合节前廉政教育、廉洁家风教育、“以案促改”工作等,用“身边人”案例,深入剖析同类岗位、同级职务违纪违法者是如何破戒的,又是如何越陷越深。把警示教育作为预防干部腐败、推动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抓手,敲响干部廉洁自律警钟。年内,“一把手”上廉政党课2次,组织观看警示教育片4次,学习上级通报典型案例30余起。共开展集体廉政提醒谈话11次,日常纪律检查12次,节日期间纪律作风建设监督检查5次,干部任前廉政提醒谈话1次,诫勉谈话2次。用好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专题宣传党风廉政建设20余条次,专题宣传廉洁家风建设信息14条次。编写纪检监察信息22条,其中,市级采用5条,县级采用12条。切实做到抓早抓小“治未病”,保持良好政治生态。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还存在以下几方面困难和问题:

一是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需提升。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基础设施建设总体情况与上级要求和大理、腾冲等周边地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设施管理使用不规范。二是工作创新性不足。无论是项目建设还是资源的宣传营销,在如何真正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要求上思考不够、办法不多,难以满足旅游品牌差异性、独特性的内在要求。三是文旅人才数量和专业度缺乏。文旅融合后,部门管理由单一化向综合化方向发展,加之文化和旅游市场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再次改革,“无编无岗无人”现象突出,要求人员素质达到专业化、专职化甚至专家化水平,现有干部队伍无论从专业上、数量上都难以满足工作需要。四是旅游企业服务质量不高。全县旅游企业自律意识不高,旅游从业人员服务意识淡薄,服务不规范,服务质量低。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们工作推进的速度与质量,需要下力气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