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浏览 | 打开适老化模式
x
索引号 01526415-6-/2023-0303002 发布机构 昌宁县司法局
公开目录 公共法律服务法治宣传教育 发布日期 2023-03-03
文号 浏览量
主题词
昌宁县:立足县情强基础 聚焦重点补短板

昌宁县立足山区、民族、边远及农村人口多等县情,聚焦普法“责任、机制、队伍、节点、对象、区域、方式、阵地、氛围”九个重点,精准施策,扎实开展普法强基专项行动。今年以来,全县有效警情、刑事案件、治安案件、交通事故同比分别下降 39.84%、11.54%、31.82%、20.64%,信访批次和人次分别下降 11.76%和13.72%,矛盾纠纷下降12%。

扛牢政治责任,在抓保障、强队伍上发力。县委将专项普法作为平安昌宁、法治昌宁建设拉长板、补短板、固底板的一项源头性、基础性工程来抓。一是聚焦责任强保障。县委常委会专题研究2 次,把法治建设作为综合考核的重要内容。通过成立指挥部、组建工作专班、精准实施方案,抓“关键少数”,“小切口,深切入”,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县委政法委组织协调,政法各单位主抓、相关部门配合联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的责任体系。二是聚焦机制重长效。健全挂钩包联机制,实行专项普法责任县处级领导包保13 乡镇、县直部门包保 124 个村(社区),构建“大普法”工作格局。健全工作研判机制,完善联席会议制度和定期分析研判制度,严格执行工作“月上报、季通报”。健全督查问效机制,强化政法委书记和“公检法三长”划片指导督促责任,实行年底“捆绑”考核。三是聚焦队伍促提升。整合2110 名网格员、620 名“法律明白人”、124 个村(社区)法律顾问、106 名法治副校长、“八五”普法讲师团及昌宁“一根丝”法治宣讲团力量,组建结构多元普法队伍,加快普法队伍专业化、素质化、能力化建设。

强化推动落实,在攻重点、破难点上用力。针对命案发案、婚姻家庭、民间借贷等矛盾纠纷背后的法治宣传工作短板弱项,充分发挥新“五组一联”优势,通过“综治中心+网格化+信息化”,推动重点群体、重点领域、重点地区“三类重点”对象全覆盖,提升普法针对性、实效性。一是聚焦重要节点强宣传。把握春节外出务工人员返乡、春节人员集中、城乡集市等有利时机,开展集中法治宣传50 余场次,受教育群众 3 万余人次,政法干警及干部职工进村入户开展法治宣传 300 余人次,发放宣传材料5 万余份。二是聚焦重点对象强引导。瞄准初中文化程度以下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人员、“三留”人员、大龄未婚青年等人群,以“分散+集中”“面对面+信息通讯”等方式,开展劳务输出法治宣传 16 场次,受众 1.5 万余人;开展青少年法治宣传 20 余场次,受教育青少年 5000 余名。三是聚焦重点区域强治理。紧盯农村边远山区、少数民族地区,深入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治理提升工程,加快实施苗族聚集区经济社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聚焦治安乱点、邻里纠纷等矛盾突出的重点领域,加强更戛、勐统等5 个乡镇社会治安重点地区集中整治,深化“法律六+N 进”活动,宣传民法典、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强化基层源头普法。

注重氛围营造,在见常态、求实效上着力。着眼于“十里不同风,百寨不同俗”的多民族、多民俗实际,创新法治宣传教育方式,构建“全域式”普法体系,营造人人参与普法的浓厚氛围。一是聚焦阵地建设“树点”。发挥法治文化主题公园、总体国家安全观主题公园、村(社区)法治文化场所等法治文化阵地作用,将法治元素与生活元素相融合、法治思想与茶文化相结合,运用法治名言、法治漫画、以案释法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营造“出门见法、随时学法”的法治环境。二是聚焦方式创新“连线”。把普法与服务群众、基层治理、干部教育相融合,采取“开学第一课”“法治宣传进校园”等方式,强化青少年法治意识;借助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送“法治大礼包”,护航劳务输出;发挥法治村官、学法用法示范户等普法力量,开展送法进家庭,构筑和谐家园。三是聚焦宣传实效“扩面”。通过利用 LED 电子屏、海报等传统宣传方式,“平安昌宁”“昌宁新闻网”等新媒体宣传矩阵,以及“院坝会”“火塘会”等宣讲和演出法治宣传文艺节目,提升宣传广度和深度。截至目前,开设专栏 67 个,推出信息1300余条,播放标语、粘贴海报 300 余条,排练演出“养老诈骗”“典型网络诈骗”“交通安全”等法治节目 8 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