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 打开适老化模式
x
当前位置: 首页 >> 茶乡要闻 >> 正文

我县探索发展四种经营模式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发布日期:2017-05-27 浏览: 作者:县财政局 来源: 打印正文

一是服务创收型,通过组建服务团队,提供公共服务,收取费用,实现了公共服务职能与发展集体经济的有效结合,探索一条公共服务市场化运营的新途径。如翁堵镇翁堵社区,成立了昌宁县利合公共服务专业合作社,负责集体资产的运行管理及维护。镇政府将集镇垃圾清运设备设施、农贸市场摊位、通村水泥路、集镇供水设施、停车场等资产划拨至社区,社区将上述资产交给合作社管理并赋予收费权,所得收益作为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经测算,合作社各项营利性公共服务总收入可达20.8万元,扣除运行成本,可实现年净收益近9万元。目前已实现收入14.6万元。二是股份合作型,村集体、合作社以资金、物资等入股,按入股占比分配收益、承担风险。如鸡飞镇鸡飞村肉牛养殖项目,通过成立昌宁县山头壮牛养殖专业合作社,村委会用养殖场入股,占20%,贫困户利用扶贫项目资金购牛入股,占40%,聘请饲养员用劳动力及草料入股,占40%。村委会、贫困户、饲养员三方按2:4:4比例分配收益、承担风险,成功探索了“党组织引领、贫困户主体、集中化饲养、股份式运营”的经营管理模式。现有存栏肉牛62头,估价增值18.4万元。三是租赁经营型,村集体将形成的资产租赁给第三方经营,实现收益。如柯街镇华侨社区积极探索“村社共建、资产分开、合作社管理运营、村集体实现固定收入”的模式,依托当地冬早蔬菜优势产业,与合作社共同投资建设一个蔬菜分拣、冷藏、转运、营销的服务网点,建成后的设备设施由合作社管理使用,形成的固定资产分别计入社区和合作社的账务,社区投入建成的设备设施租赁给合作社,并收取租赁费实现集体经济收入。建成后通过1个蔬菜购销季的运转,预计实现收入30万元,社区固定分红7万元。四是混合经营型。如大田坝镇文沧村利用移民剩余资源发展水果种植和农特产品销售,种植水果300亩,建成交易市场1个,并结合国资商城和农村淘宝开展电子商务,预期收入8.5万元(果园3万元、铺面出租1.6万元、国资商城收益2.4万元、农村淘宝收益1.5万元),目前已实现收益4.6万元(果园土地承包费及铺面租金)。扶持集体经济在探索中逐渐取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