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 打开适老化模式
x
当前位置: 首页 >> 茶乡要闻 >> 正文

珠街子堂村因势利导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发布日期:2015-01-07 浏览: 作者: 来源: 打印正文

珠街彝族乡子堂村位于昌宁县东北部,距乡政府驻地19公里,全村国土面积22.5平方公里,拥有常用耕地面积2808亩,其中:水田410亩,旱地2398亩,烤烟和泡核桃为村里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典型的山区农业村。2014年末,全村实现经济总产值1130万元,人均纯收入7700元,人均产粮434公斤。无村集体经济收入一直是阻碍子堂村发展的重要瓶颈。自2012年开展“四群”教育活动以来,村“三委”致力于通过各种方式寻找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契机,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广泛征求民意,积极招商引资。子堂村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强基固本、夯实组织基础、强化自身造血功能的重要载体,广开思路,通过积极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参与,大家想办法、出主意、定计划。经召开村民小组长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村“三委”科学、严谨、周密制定了村级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年度实施方案,征得全村群众同意,根据实地调查取证,认真研判形势,结合村情制定了农业连片开发招商引资思路,打好“组合拳”,力破“空壳村”。

推行筑巢引凤,以地生财发展。村“三委”将本村比基、子下、江边3个村民小组的移民剩余资源500亩耕地(属集体资产)进行收回,划定范围,明确产权,经多方引资协调,在做好服务等基础工作的前提下,2015年,以“合作股份”的形式将集体土地流转给昌宁县沛芳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流转土地资金为每年每亩120元,村“三委”每年将获得租金总收入6万元。按照双方协议规定,昌宁县沛芳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计划在租来的土地上种植中药材、蔬菜等经济作物,以带动整个村连片产业结构调整。

创新发展方式,形成长效机制。为培育更多的村级集体经济“创收点”,村“三委”在谋长远、惠民生上下功夫,推广本乡“羊街模式”,在收获村集体经济“第一桶金”的同时,继续多方协调资金,做强做大集体经济,再下一步工作中将成立经济实体,采取购买挖掘机、装载机等方式,在农村公路建设、土地深耕翻犁、农村土地治理等方面提供服务,不断增强村级集体经济“造血”能力,让村级党组织有能力为群众解决基础设施滞后、群众生活贫困、村级待遇较低等问题,实实在在有能力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李晓煜 颜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