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乡珠街:干群同心抗大旱降损失
“这几天下了几场雨,就盼着这个烟能再长起来点。我种了这么多年的烟,像今年这样的大旱真还是第一次遇到。”在珠街彝族乡谷满村元星村民小组一片长得参差不齐的烟地里,村民谭绍军满脸无奈地说。
谭绍军介绍,今年他家共种植8亩烤烟,按照往年应该能收入3万元左右,但今年旱情十分严重,虽然自己用拖拉机运了50多车水回来,但烟却怎么也长不起来。面对这样的情况,唐绍军说:“这几天下了点雨,我还要再对活着的烟株进行一次培土、追肥管理,同时在另外的一些地块上种些包谷,虽然很困难,但还是不能放弃,因为管了、种了才会有希望,要是不管不种那真是一点希望都没有了。”
和谭绍军一样,最近几天,珠街乡的广大群众都在雨后忙着管理烤烟、补种玉米,用行动来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羊街村党总支副书记查应荣说:“今年,从乡到村再到小组和农户,大家的前期工作做得都非常扎实,就是在旱灾面前也没有放弃,能保一点就尽力保一点。”他介绍,今年,他们村计划完成烤烟收购1万担,但按目前的长势,预计只能完成7500担。同时,全村的829亩水田,也仅有300余亩完成了栽插。虽然刚刚下了几天雨,但看着天又放晴了,查应荣不无担心地说:“要是再持续下去,恐怕还要损失些,落实下去的措施也发挥不了作用。”
2013年,珠街彝族乡遭受了有气象记录历史以来极为罕见的特大旱灾,对全乡产业发展和群众生活造成了严重威胁,相比2009至2010年全乡遭遇的百年不遇大旱而言,去年入秋以来的这场大旱,其持续时间之长、危害程度之深、造成损失之大都是前所未有。据统计分析,去年入秋以来的300多天内,全乡降雨量仅有200多毫米,大大低于正常年景。境内8条河流河水减小甚至断流,25个水源点干枯,3个小二型水库已无蓄水, 19个水库(塘)已经干涸, 8525口小水窖蓄满水的仅775口,储水半满1313口。 1.7万亩“红大”烤烟已因旱绝收2389亩,损失产量达5600担,直接经济损失近840万元;1.5万亩玉米80%的地块翻种了两次以上才出苗,特别干旱的地块甚至翻种四五次都不出苗,在前4.3万亩小春作物绝收90%的情况下,“小春损失大春补”的计划也已无法实现,全乡已有35.88%的农户存在缺粮问题。泡核桃也因旱导致挂果稀少,全乡18.3万亩泡核桃预计减产干果500吨,直接经济损失2000万元。
羊街村街子小组烟农李刚去年种植烤烟15亩,纯收入4多万元,今年他家同样种植烤烟15亩,因干旱严重造成烟株普遍墩塘不长,铁杆早花现象突出,预计收入只有2万元左右。与李刚一样,全乡许多群众都面临着收入“缩水”。据了解,2012年珠街农民人均纯收入4016元,其构成为:烤烟收入1773元,泡核桃收入1918元,粮食及养殖业收入194元,务工及其他收入131元。今年,三大支柱产业减产已成定局,群众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将不可避免地回落。岔河村落好小组村民李世春家有30亩泡核桃投产,去年干果收入近4万元,今年因雨水不足,造成他家核桃挂果寥寥可数。“今年收入能超过万元就不错了。”李世刚无奈地说。农业产业因旱发展步履维艰,越来越多的村民选择了外出打工,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产业发展造成了恶性循环。
“在严峻的形势面前,我们不说要完成任务,只要求大家落实好措施,尽最大力量减少群众的损失。”乡党委书记黄晓东说。面对异常严重的大旱,全乡党员干部率领广大群众不等不靠不抱怨,积极抗灾自救,切实解决好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最大限度地减少旱灾造成的损失。在具体工作中,该乡切实加大政策扶持,保驾龙头产业发展。针对烤烟支柱产业,在前期已加大烟用煤投入、运水(抽水)育苗保苗投入等的基础上,千方百计筹措资金,组织乡村干部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工作,全面落实特殊时期烤烟生产“四项工作”措施:即在全乡1.7万亩烤烟地块中统一再实施一次全面的补水补肥补药、二次培土、统防统治和科学封顶。截至目前,全乡所有烤烟地块已全部实施了以上四项工作措施。
乡党委、政府把抗旱救灾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来抓,多次召开抗旱紧急工作会议,研究制定有力措施应对旱情,通过人背、马驮、车拉、泵抽、渠引等各种方式解决生产生活用水问题。同时,全乡上下多方筹措资金,加大抗旱投入力度,采取“乡上筹一点,向上争一点,群众投一点”的方式,积极新建和抢修了一批沟渠、塘坝、水窖等水利基础设施。同时,切实转变作风,扶危济困心系群众,组织全乡200多名乡村组三级干部进组入户,分片包干,指导抗旱工作,带领发动群众,仔细寻找水源点,千方百计节约用水,做好小水窖蓄水,积极做好抗旱物资的储备,认真排查用水困难户和弱势群体,确保他们有粮吃、有水喝。截至目前,全乡临时解决了4480人、5579大牲畜饮水困难问题。
乡党委、政府还加大了干部管理考核力度,要求下村干部做到“三不出村”,即:无足够雨量不出村、无紧急业务不出村、未落实生产措施不出村,有的外地干部已超过2个月未回家。“现在虽然下了点雨,但许多措施还需要进一步落实,我们的‘三不出村’规定还将持续下去,要用最落实的措施,将损失降到最低。”在最近召开的一次会议上,乡党委、政府再次向全乡干部提出了要求。目前,全乡干部群众正拧成了一股绳,全心全力“扑”到了抗大旱天灾、保产业效益上。 (吴再忠 字竟春 兰子军)
- 上一篇:238万元助力乡镇消防建设
- 下一篇: 柯街:芒果助农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