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 | 昌宁:“非遗”苗绣“出海”
“这是我接的第三套订单。现在我手上绣的是男式马甲,后面一片已经绣完了,前边也绣好了一片,这时手上这片绣好就完工了,就可以寄给他了,他跟我说他们那边要过新年,叫我尽快赶出来寄给他,过新年他要穿上昌宁的苗族服饰展示给美国的朋友。”忙着赶工的陶英一边穿针引线,一边介绍。这几天,她和母亲杨有菊几乎连轴转,全力赶制即将发往美国的苗族服饰。去年开始,陶英已陆陆续续的接到美国杨先生的3笔订单,其中去年12月定制的男款盛装已在今年2月寄达美国,另外两套满绣男女盛装仍在赶制中。她利用短视频带货方式,成功将苗族服饰销往美国,为昌宁苗族服饰,打开了海外销售的新通道。
说起这份“跨国缘分”,还要始于一条社交平台的私信。“你们的衣服卖吗?”简单一句话,让昌宁苗族服饰踏上了“漂洋过海”的旅程。陶英回忆,一位隆阳区网友主动联系她,称美国的一位杨先生十分喜爱昌宁苗族服饰,一直想求购。在这位网友的牵线下,双方取得了联系,顺利达成了第一笔订单。
“这个杨先生不会中文,还好现在科技发达,我们全靠微信翻译进行沟通。一开始我还担心会不会被骗呢,但聊下来发现他对苗族服饰是真心喜欢。”陶英说,杨先生对服饰缝制细节要求很高:每块绣片完成后,都要拍照发过去确认,他满意了才能拼接成样衣;成衣做好后,还得试穿展示、修改调整,直到他满意认可才能发货。为了表示满意认可,杨先生还专门录制视频,为陶英推广昌宁苗族服饰。
问及杨先生喜爱苗族服饰的原因,他透露,自己也是苗族,家乡服饰以黑白为主。偶然看到英译版电影《苗岭霓裳》后,他被昌宁苗族服饰的绚丽多彩深深吸引,便一直多方打听购买渠道。
说起第一次往国外寄快递,陶英可是犯了难,因为她从没接触过国际物流。最终,她靠在网上查攻略、学流程,成功将服饰寄出,这段小插曲也成了非遗“出海”路上的有趣注脚。
据陶英介绍,陶英家的绣品不仅海外受欢迎,在国内也不愁销路。“我们母女两人这些绣片,也有人喜欢,订的人也多,现在主要就是卖去临沧、广西、四川,在本地也卖一些。现在,美国那边也卖出去了3套。我们的收入,一年达到了十多万元。”陶英语气里满是喜悦。
“作为一名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我非常自豪,我们的苗族服饰已经走到国外,我们积极探索从线上线下拓宽销售渠道,线上通过抖音、快手展示、出售,线下开展培训,小的文创产品分散到各个群众家中制作后,再收集进行统一销售。”耈街彝族苗族乡土皮太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李仙官表示。
近年来,昌宁县依托民族文化资源,以“政府引导+群众自发”相结合的模式深挖苗绣潜力,构建起“传习馆+传承人+家庭绣坊+绣娘”的全产业链发展样式,苗绣产业成了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群众增加收入的新途径。如今,当苗族服饰亮相异国街头,不仅是一场服饰贸易,更是一次跨越太平洋的文化对话,为非遗传承创新与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了新路径。
- 上一篇:东北大学研支团联动爱心企业为昌宁学子送温暖床垫
- 下一篇: 杨斌斌到县敬老院开展节日慰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