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 打开适老化模式
x
当前位置: 首页 >> 茶乡要闻 >> 时事快讯 >> 正文

沪滇有爱 山海情深 | 袁书楠:三年帮扶路 一生山海情

发布日期:2025-07-22 浏览: 作者: 来源:昌宁新闻网 打印正文

“当我得知要赴云南昌宁工作的消息后,心里是既忐忑又兴奋,忐忑的是深感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担心做不好工作,兴奋的是有幸在万千干部中成为援滇的一员,何其幸哉!”时光倒流,三年前的2022年7月,上海市闵行区干部袁书楠受组织选派到云南省昌宁县挂职,先后担任县乡村振兴局及县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职务,负责东西部协作工作,协管消费帮扶。三年来,袁书楠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上级的决策部署,充分发挥东西部协作桥梁纽带作用,工作成效明显,出色地完成各项挂职任务,不辱使命。

踏遍山山水水,做地地道道的“昌宁人”

“面对新环境、新岗位和新的使命,我坚持把加强学习作为角色转变、能力提升的首要任务。”袁书楠告诉记者,他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迅速转变角色,尽快融入昌宁这个“大家庭”,在工作中,每天统筹兼顾学与干,着力强化理论武装,筑牢政治根基。“我系统学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3次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领会关于深化东西部协作的系列指示要求。通过原原本本学、逐字逐句悟,深刻把握核心要义与实践要求,切实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协作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与行动自觉。”同时,袁书楠加强对昌宁县方方面面的学习和了解,学习昌宁的历史,学习昌宁的文化,学习昌宁的风土人情,翻阅《昌宁年鉴》,查看《昌宁县志》,听同事、朋友讲述昌宁故事。熟悉昌宁县情,了解昌宁的发展现状,认清昌宁的优势,捕捉昌宁的短板。“三年间,我走遍昌宁的13个乡镇,踏遍昌宁的山山水水,深入千家万户,真正成为了一个地地道道的昌宁人。”袁书楠的每一次走访,每一次调研,倾听群众的每一次诉求,都为他科学制定沪滇协作帮扶举措及为昌宁培育特色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聚焦主责主业,推动山海协作提质增效

“平常的工作中,我深入乡村、深入田间地头,与群众及合作社、企业负责人促膝长谈,充分了解群众的需求,企业的困难,以及当地资源禀赋与发展瓶颈。”在翁堵镇走访调研茶叶产业发展中,当袁书楠了解到当地茶企生产规模较小、茶园管理困难,群众收入不稳定等实际情况后,及时向上对接协调,于2022年,投资450万元,实施了上海市对口支援昌宁县翁堵镇翁堵村富硒茶园基地建设项目。

“项目的实施,不仅深入地解决了当地茶农茶园基地管理不规范、鲜叶运输难等问题,同时也帮助企业提升生产能力,改善生产环境,项目所涉及茶农人均涉茶收入8660元,人均增收3500余元,翁堵村和翁兴村村级集体经济实现增收50余万元。”昌宁遐尔茶品有限责任公司翁堵茶厂负责人周增志说。

在耈街、珠街、漭水、田园等乡镇调研群众农特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情况中,袁书楠发现,昌宁的农特产品十分丰富,并且质量很好,但因没有平台、没有品牌、宣传不足等制约,很多群众的农特产品变不了现,影响收入。这一难题,一直萦绕在袁书楠的心头。“遇到问题,还能怎么办?得赶紧研究,解决它。”于是,2023年,总投资900万元的上海市对口支援昌宁县漭水镇共裕村产业配套设施建设项目顺利落地。据漭水镇共裕村党总支书记王金玲介绍,该项目新建农特产品加工车间1000㎡、包装车间400㎡、仓储车间300㎡、生活区300㎡,购置生产设备,硬化配套产业道路1500米及建设附属设施,项目建成后资产归共裕村所有,共裕村通过公开招租的形式,租给云南故事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运营,收购群众的农特产品,助推经济发展。

“项目建成后,我公司与共裕村签订租赁协议,2024年缴纳租金20多万元。同时,公司也为当地群众提供了就业岗位,目前提供稳定岗位10个及季节性用工300人,月薪3000元以上,形成‘家门口就业’模式。”云南故事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黄晓林说,“下一步,我们将拓宽思路,推动野生菌等特色产业从种养向初加工、精深加工延伸,不断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延伸‘土特产’链条。打造‘寻味云菇’品牌,推出菌菇类系列产品,提升昌宁特色产品知名度,推动产业升级与市场拓展良性互动,树立乡村振兴新标杆。”

“走遍各乡镇,我深刻体会到基层工作的不易,也收获了宝贵的成长。在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我们投入沪滇资金,扶持茶叶野生菌、甜笋等特色产业,建起示范加工厂,让农户腰包更鼓;组织300多名干部和农技骨干赴上海学习,带回新技术、新思路;推动昌宁农产品走进上海商超和电商等平台,实实在在帮乡亲们增收。这些成绩,是干群齐心协力的结果,更是两地深厚情谊的见证。”袁书楠说。

三年来,袁书楠充分发挥援滇干部的桥梁纽带作用,严抓项目管理、扛牢资金监管主责,深耕产业帮扶、夯实群众增收基础,聚力民生改善、提升群众幸福指数。上海市每年援昌资金4000余万元,建设项目40余个,涉及产业、教育、医疗卫生等方方面面;助力昌宁农特产品销售额突破1.7亿元;创新构建沪滇劳务协作新模式,累计开展劳务培训94期2743人次,推动2872名劳动力实现跨区域稳定就业,开发公益性岗位2141个,促进2900人次实现就近就业;促成上海“名院+名科+名医”专家团队工作站落地;累计选派52名党政机关干部及教育、医疗等领域专业技术人才赴昌宁开展帮扶,组织昌宁353名干部人才赴闵行跟岗学习、挂职锻炼,实现闵昌人才交流的“双向奔赴”。三年来,昌宁县东西部协作考核成绩均为优等,2023年在接受上海市考核时,昌宁县作为全省唯一零问题反馈的县区,考核组给予了高度肯定。

一千个日日夜夜 一生不变的山海情深

“三年时光匆匆而过,在昌宁的每一天都充实而难忘。一千多个日夜的跋涉与耕耘,已在我生命中刻下难以磨灭的印痕,这三年,褪去了初来时的书卷气,增添了脚踏实地的泥土气和攻坚克难的锐气。”生活中,袁书楠严守纪律规矩,永葆清廉本色,“三年来,对照上海市《关于规范政商交往行为进一步推动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的意见》,我系统制定了政商交往‘正面清单’与‘负面清单’,为规范协作过程中的政商互动提供了制度遵循。”

“书楠同志政治素养高,理想信念坚定,勤学善思,开拓进取。从东海之滨到澜沧江畔,他深帮细扶,认真履职当好‘桥梁者’,加强闵昌两地沟通合作,倾注真情实意,坚持真抓实干,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圆满完成了组织上赋予的援滇任务,得到了干部职工的一致好评,实现了一名共产党员应有的责任担当。”昌宁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昌宁县乡村振兴局局长杨玉明这样评价袁书楠。

“待茶香更浓时,我定以‘老昌宁人’的身份,常‘回家’看看。”“离别在即,对昌宁这片倾注了心血的土地,对昌宁的未来发展充满无限憧憬与期待。愿昌宁的产业之树根深叶茂,生态价值璀璨绽放,人才活水奔涌不息。”在谈到未来时,袁书楠对昌宁的发展寄予了厚望,希望昌宁越来越好,像其名字一样永远“昌盛安宁”。同时,袁书楠对自己的未来也有所规划。“这段与昌宁干部群众并肩奋斗的宝贵经历,将永远铭记于心。我将永葆这份沪滇协作情缘,将在昌宁历练的宝贵财富转化为新征程上的奋进力量,以更饱满的热情、更务实的作风,在新的征程上继续为东西部协作事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