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县“三个结合”保障农业规模化进程
我县将发展规模农业与创新土地流转机制、投融资机制、脱贫攻坚紧密结合,3个万亩规模农业示范区既是农业规模化的示范区,也是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和投融资机制的示范区,更是发展产业扶贫的示范区。规模农业与创新土地流转机制相结合,主要采取4种土地流转模式:一是租赁模式。针对柑桔、中药材等新兴产业,采取由龙头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向农户支付土地租金的方式流转土地规模经营。二是“企业+农户”模式。针对茶叶等传统产业,由于茶园价值较高,企业无法承担高昂的租赁资金,采取企业按50元/亩/年的标准,支付保证金,茶农在企业的指导下组织标准化生产,企业按市场价格上浮10%收购茶叶的方式实现规模化经营,有效降低企业土地流转成本,增加群众收入,保证产品质量。三是合作社经营模式。由合作社对社员统一开展技术培训、采购生产资料、农机作业、病虫害防治、销售农产品的“五统一”服务,降低生产成本,增加成员收入,促进规模经营。四是入股模式。农户或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土地入股,由龙头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经营,群众或村集体经济组织除参加合作社经营分配外,再享受股份分红。规模农业与创新投融资机制相结合。农业产业发展投入高、周期长、风险大,发展规模农业,关键是资金保障。昌宁县积极争取各级产业基金,探索“51+49”股权融资模式,努力提供资金保障。一是积极争取市级产业基金。组建云南国麒农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昌宁县稳隆茶叶有限责任公司2个“51+49”股权公司,承接市级产业基金。目前,基金已到位并投入使用。二是积极争取支持农产品加工基金。成功申报支持农产品加工基金10200万元,支持恒盛公司、康丰公司、耈酒公司、龙润公司、华龙公司发展。三是积极争取贷款资金。组建昌宁县蔗庶有机糖料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争取农发行贷款8400万元;组建康裕中药材种植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争取浦发行贷款资金2亿元。规模农业与脱贫攻坚相结合。昌宁县属滇西边境山区56个片区县和全国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我们始终将农业规模化与促进脱贫攻坚紧密结合。通过发展规模农业,群众可以实现多项收入:一是每年300至500元的土地流转收入;二是每天80至100元的务工收入;三是水利设施等资产性收入;四是农产品集中销售,价格提高部分收入;五是股份分红收入。目前,万亩柑桔示范区覆盖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06户、717人,万亩茶叶示范区覆盖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61户、726人,万亩中药材示范区覆盖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96户、78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