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浏览 | 打开适老化模式
x
当前位置: 首页 >> 茶乡要闻 >> 时事快讯 >> 正文

昌宁:防震减灾工作获全国先进

发布日期:2014-05-12 浏览: 作者: 来源: 打印正文

近日,昌宁县地震局被中国地震局评为2013年度全国县级防震减灾先进单位。这是对我县进一步建立完善防震减灾三大工作体系,狠抓监测预报、震害预防、地震应急和防震减灾宣传,服从社会发展、服务经济建设,推进防震减灾工作的认可。

近年来,我县始终立足于防大震、抗大灾,切实抓好地震应急准备工作,促进应急处置能力的提升。在做好防震减灾工作中,紧紧抓住全国“防灾减灾日”、“科普日”,全省“防震减灾宣传日”和各类重大活动契机,加强面向公众的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普及工作,增强全社会特别是中小学生的防震减灾意识和避险逃生、自救互救技能。组织开展集中宣传咨询活动4次,进学校、进社区,改善防震减灾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防震减灾知识普及率和建筑物抗震性能,增强居民地震安全意识和防震避震、自救互救技能。

强化各项措施,认真实施“10项重点工程”,着力推进防震减灾“十大能力”建设,地震灾害应急管理体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防震减灾各项能力不同程度得到提升。积极履行防震减灾法定管理职能,加大防震减灾综合协调管理力度,促进防震减灾社会动员,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乡镇部门协同配合、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防震减灾格局基本形成,全县防御地震灾害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按照规范要求,认真搞好地震前兆观测,按要求传输上报观测数据。坚持震情会商制度,加强震情趋势分析预测,向上级地震部门报月分析会商意见12期、年度地震趋势研究报告1个,向县委、县政府报震情分析专报13期。2013年记录到发生在县内的地震35次。坚持监测台站季度巡查制度,做到“四检查四掌握”(检查观测环境,掌握影响情况;检查台站房屋,掌握破损情况;检查仪器设备,掌握运行情况;检查业余管理员,掌握管护情况),及时处理问题和故障,确保台站正常运行。温泉观测站遭雷击,及时将受损仪器送省地震局检修。完成湾甸观测站仪器安装工作,对昌宁1号泉观测站取样点和耈街测震台围墙进行整修,对全县热泉资源进行全面了解,深入热泉点调查研究。牢固树立“震情第一”观念,盯紧震情,强化跟踪,严密监视,地震监测能力、速报能力和震前异常捕捉能力不断提升。严格遵守地震监测预报保密纪律,严格把握“内紧外松”原则,严格控制地震趋势知情范围,杜绝地震恐慌事件发生。在巩固原有群测群防队伍的基础上,各中小学、医院和小二型以上水库分别明确了防震减灾联络员,群测群防队伍从138人扩展到395人(含5名宏观观测员),群测群防网络更加完善。对13名乡镇防震减灾助理员和5名宏观观测员进行业务培训,明确工作职责,提高基础素质和业务能力。建立宏观观测员管理制度,签订观测工作协议。

认真组织开展决策指挥、应急处置、紧急救援和抢险救灾、群众紧急逃生和安全转移等内容的综合性地震应急演练,13乡镇乡镇长和市、县(区)地震部门领导全程观摩。通过演练,决策指挥能力、快速反应能力、抢险救援实战能力和综合协调组织能力得到检验和锻炼,民众防震减灾意识和防震避震、紧急逃生技能得到增强。13乡镇和县抗震救灾指挥部12个成员单位对应急预案进行修订并报县地震局备案,预案体系建设基本达到“纵向到底、横向道边”的要求。完成新一轮地震应急基础数据收集统计和入库工作,为地震应急提供了房屋、交通、水利、电力、通信、城市供排水、市政工程、大中型企业、地质灾害、广播电视等10大类应急基础数据。投入4.25万元,对地震应急指挥中心进行初步建设,安装了音响系统,明确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及地震应急临时指挥场所,并对避难场所的功能进行完善,设置了部分场所的标识牌。投入资金80万元,购置消防车、油锯等应急救援装备,配发到乡镇综合应急救援分队,实现乡镇全配备。与红十字会、教育、卫生等部门共同举办志愿者暨卫生救护师资培训班,对志愿者进行地震基本知识和防震避震、自救互救知识培训,提高志愿者防震减灾基本素质和基础技能。落实24小时震情值班制度,加强震情监视,妥善应对“3·3”、“4·17”洱源5.5、5.0级等地震,及时提供应急服务,报《震情报告》2期。地震应急准备工作接受省抗震救灾指挥部督查组、市人民政府督查组、市地震局检查组共4次督查和检查,受到省地震局、市政府和市地震局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徐剑春 苏建修)